网站首页 / 生活 / 正文

节日的来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时间:2022-05-07 02:34:03 浏览:49次 作者:陕西法制网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最近有件大事你听说了吗?马上就要过年啦!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了,长大了却觉得年味淡了,大概是真的长大了吧!

说到过年,在外漂泊的游子不免会想到的就是春运了,过年回家的车票买好了吗?1月13号国家铁路局发布了关于《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有一条非常醒目的变动,就是关于火车儿童票优惠条件的修改,国家拟打破在我国实行了二十多年的“身高论票价”,加入实名制的儿童在以后可能可以根据年龄来订优惠车票了,身高的标准也同样保留,这算是国家在给我们老百姓让红利了。

其实关于春节,在我们常识知识里也有很多与之有关的影子,在拓展一步,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你都了解掌握了吗?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咱们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节日的来历

春节庆祝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还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三、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寒食节是源传于我国北方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到南北朝时逐渐增加了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唐代寒食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上坟祭奠先祖。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古人认为,每年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我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仲夏端午苍龙整个星座都出现在天空中最显著的位置,古人把“飞龙在天”这天定为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相传与楚国大臣屈原有关,但从起源上来看其实不然。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挂艾叶、菖蒲,斗百草、驱五毒,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五、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六、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自古便有观潮、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古时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还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七、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等等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就要来一些实战了,大家做好准备了吗?

【例1】下列诗词中没有描写春节的是( )。

A.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B.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C.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D.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答案】C

【笔航解析】“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意思是: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诗中“艾符”和“蒲酒”可以看出描写的是端午节。故本题答案为C。

【例2】“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这首诗中包含着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这个节令是:

A.元宵

B.七夕

C.重阳

D.春节

【答案】C

【笔航解析】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菊花”,在“异乡”“登高”远眺,传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此可推出诗中包含的节令是重阳节。故本题答案为C。

【例3】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全部与中秋节有关的是( )。

A.仲秋、艾草

B.月饼、金银花

C.老年节、观潮

D.祭月节、八月半

【答案】D

【笔航解析】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例如:祭月、燃灯、赏月、观潮(在浙江一带观潮也是中秋的一项活动)、吃月饼等。选项D祭月节和八月半都与中秋节有关,正确。选项A中的艾草、选项B中的金银花以及选项C中的老年节都与中秋节无关,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

【例4】下列节气中,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时间最接近的是

A.谷雨

B.冬至

C.清明

D.霜降

【答案】D

【笔航解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一般要插茱萸,登高望远。在本题中,与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公历约10月前后)时间最接近的就是霜降。故本题答案为D。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以上仅仅是列举了与考试紧密相关的相对重要的知识,备考的小伙伴要对以上知识融汇贯通,相信能够应对大部分的考题,如果想要取得更理想的成绩,那就需要更全面的复习了。接下来还会继续总结更新的,助力大家上岸!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