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你一定很熟悉:去朋友家玩,你在和大人说话,小孩子在旁边捣乱,父母通常会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调出孩子爱看的动画片或者是爱玩的游戏;大人聚会,孩子们聚在一起看某个孩子玩游戏,大人们各自刷看自己的手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目前我们正在经历以互联网全球化普及为重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手机和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指出:
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青少年(6~25岁)网民规模已达到 2.87 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的 85.3%,远高于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0%,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分别为 69%和 39.5% ;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 26 小时,其中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66.5%,高于网民总体水平。
中国未成年网民(小于18岁)规模为 1.34亿人,未成年网民在家里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为 95.1%,明显高于青少年网民的总体水平。除网络游戏使用率达到 69.2%以外,未成年网民的其他网络应用使用率均低于青少年网民整体水平,这说明大部分的未成年人使用网络都是在玩游戏。
庞大的网络游戏使用群体带来了数量不小的、潜在的游戏成瘾群体,这成为青少年学业荒废甚至辍学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家庭矛盾和冲突的重要诱因。“孩子爱玩游戏,管也管不住”,这成为许多家长的困扰。
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在《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一书中,心理咨询师给出了专业而详尽的建议。
对于孩子玩游戏这件事,家长既要引起重视,又不可过分敏感。因为游戏并非一无是处。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游戏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适度地玩电子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有些游戏甚至已经应用于教学中。
不过,到目前为止,家长们对电子游戏的负面看法仍多于正面看法,认为电子游戏不仅会导致孩子们身体健康方面出问题,如近视、脊椎、关节劳损等,也会引发叛逆及暴力行为,甚至导致孩子们不思进取,荒废学业,或者越来越孤僻。这些现象确实存在,媒体也大量报道电子游戏的负面新闻。
孩子们为什么爱玩游戏,尤其是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游戏到底有何吸引力?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好处?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之所以被保留下来,一定有其“功能”,即所谓的“用进废退”。电子游戏从被开发出来开始,玩游戏的群体就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说明“玩游戏”这个行为,一定是有其功能作用的。
首先,它能够有效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孩子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学习或一个学期的辛苦读书之后,对放松的需要十分强烈,必然需要一个出口。简单又有趣的游戏是特别低成本的娱乐方式,门都不用出,坐在沙发上就能完成,适时适量的游戏才有助于放松。
很多游戏之所以让人觉得好玩,就是因为它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带来愉悦的感受。看着精美或是呆萌的人物设计,欣赏游戏中时尚闪亮的人物装扮,或是体验战斗当中炫丽的技能,这些画面带来的美,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别说在游戏中取得成就或进步之后,那种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此外,有研究者针对游戏的正面价值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电子游戏中蕴含大量“学习性因素”。例如,它们涉及各种技能、知识,它们要求玩家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利用已有的游戏线索解决一个或多个难题,从而为提升玩家的认知能力提供可能性。
有些特殊题材的游戏,如历史题材、传统文化题材等,含有文化内容、科技内容、历史内容,使学生获得互动经验,发展手眼协调技能,体验到成就感,避免他们在枯燥的课堂中丧失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寻找乐趣,让他们能够在娱乐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书本上某些概念、原理、关系等的理解。
因此,家长首先要意识到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是很难奏效的,也要看到孩子玩游戏有其正面的价值,它是众多娱乐放松方式的一种,是孩子与小伙伴互动的媒介,是孩子学习新知识的载体,其益智作用值得肯定。
所以,不要把游戏当成“禁果”,而要把它当成需限时限量品尝的“美食”,这个设定也符合孩子对游戏的认识。家庭要统一什么时候可以玩,可以玩哪些,每次可以玩多长时间这样的规则设置。恰当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与孩子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
不过,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家长们则需要“管”得更严一些。现在很多年轻父母自己爱玩游戏,有了孩子之后也会让孩子玩游戏,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尽管可能是无心之失,但对孩子的潜在伤害是巨大的。
0~3岁是孩子人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时期,全面拓展孩子对事物的兴趣,能够让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向往。因此,要从一出生就开始预防孩子手机游戏成瘾。
有的爸爸妈妈们会担心,别人家的孩子早早都会玩手机和游戏了,自己如果控制不让孩子玩手机,落后于时代怎么办?其实在电子化的社会环境中,在恰当的年龄学习使用相应的电子产品是非常容易的,需要注意的反而是家庭环境的过度熏陶会导致成瘾的风险。
孩子毕竟还小,过早、过多接触手机或玩游戏,对视力的发展、智力的全面提升还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有意识地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时间,避免孩子对手机产生过多的兴趣是最基本的做法。家长可以趁着孩子休息的时候集中处理工作事务,或可以在有其他人看护孩子的时候,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使用手机的各类功能。
当孩子对电子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家长要停止强化,选择“视而不见”的态度,帮助孩子及时刹车。当孩子自己成功掌握手机操作时,家长会欣喜于孩子长了新本领是很自然的,只是在心里高兴就可以了,不必去惊呼孩子真棒,更不必在外人面前鼓励孩子展示。孩子在这方面得不到奖励和强化,兴趣也就会转向爸爸妈妈正在做的事情,或是其他被充分鼓励的事情。
父母们可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与自己相关的责任感。父母对孩子的全身心陪伴,不只是父母帮孩子提升安全感、提高智力水平、增强运动能力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教父母如何重拾对事物的兴趣,换个视角看生活的过程。用心地观察孩子玩耍,也能让人静下心来,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
家长也可以借用手机帮助孩子学习新本领,下载一些对孩子心智成长有帮助的APP,例如,播放有声读物,听童谣、儿歌、童话故事、国学经典、趣味英语等,更好地挖掘电子产品的益智功能,成人也可在此过程中复习经典,增长才智。
或者,可以选择其他在社会评价层面有意义的休闲方式,尤其是你希望孩子学习到的休闲方式,并对全家都有帮助。
• 动手解决家里的实际问题,修理坏掉的东西,整理杂乱的摆设;
• 读读书,拓展单一由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有机会沉下心来进行深入思考;
• 把运动加进来,做一些简单的加强身体活动能力的事情,在家里做做操,练练瑜伽;
• 夫妻两人下下棋,谈谈心,或跟孩子一起聊聊天,创建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 养点花草勤于修剪,养些小动物悉心照料,也让孩子能够直接体验到生命的活力。
如果父母能够通过以上的调整,显著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会有巨大的帮助。想想孩子未来的生活习惯会受自己的行为影响,望子成龙的你也许会更有动力去改变现状。
在游戏这个问题上,家长们的烦恼可能远不止上述这些。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买手机?游戏真的能促成劳逸结合吗?孩子玩游戏入迷,也不听父母的话,怎么办?孩子的梦想是游戏总冠军,这样的梦想应该支持吗?
这些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种种困扰。《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一书则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指导。
为了方便各个年龄阶段的父母阅读,书中按不同的年龄阶段来展开叙述,包括婴儿、幼儿、小学、中学和大学五个阶段,通过具体案例引出具体问题,接着进行专业的点评和分析,给父母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
各个阶段的结尾都总结了适合该年龄阶段孩子玩的游戏和亲子活动;最后介绍了导致孩子游戏成瘾的家庭有哪些特征,以帮助家长反思。在这些基础上,书中还提出了亲子教育的总体原则及对应的父母自我提升方法。
因此,这既是一本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健康使用网络、正确对待游戏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希望可以在教育孩子方面给父母带来一些启发。
- 版权信息 -
编辑:子水 黄泓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
作 者:夏翠翠 申子姣 著
正面管教+科学指导,
打造史上超强的避免游戏成瘾书!
复制这段链接
¥F6TGbTIQLLI¥
到淘宝直达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