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记者|梅建明
紫牛新闻实习生|徐梦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小品《不差钱》里有一句经典之语:“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人死了,钱没花了。”而现实生活中,还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人去世了,一大堆保健品还没有吃完。
家住南京江北的张大妈和老伴,花费几十万元,先后购买保健品18年,也吃了18年。老伴过世后,就留下一大堆没有吃完的保健品。
然而,自2016年至今年5月,张大妈又先后从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约20万元的保健品,拿了五六万元的货后,过去7个月了,再也没了下文。
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种种证据能证明已75岁的张大妈至少消费现金在15万元以上,但她却没能从中生联合公司拿到有力的证据,有的只是红单据,甚至是“白条”。而她在要求退货退款时,不可避免地遭遇种种障碍。
老两口省吃俭用买保健品
18年花了大几十万元
家住江北的张大妈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人退休后每月收入超过一万元,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保健品宣传,便一头扎了进去,一吃就是18年。然而,常年吃保健品并没能吃来长寿,张大妈的老伴于去年去世,享年76岁。
仅从2016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张大妈就先后从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约20万元的保健品,断断续续拿了5万元的保健品后,今年5月份“中生联合”大厂店关闭,她再也拿不到保健品。
7个月过去了,多次交涉也没有结果。紫牛新闻记者在张大妈家里看到,尽管老伴已去世一年多了,但家里仍然摆着一堆堆没有吃完的保健品,卧室里的柜子上、墙角的地上,客厅的桌子上、椅子上,均是大量尚未吃完的保健品,大部分甚至都还没有开封。
张大妈一一展示给紫牛新闻记者观看,各种品牌的都有,但大多已经过期了。衣着朴素的张大妈家里,桌子上放着多个盆碗,里面有不少剩菜剩饭。
“省吃俭用,钱大多交给‘中生联合’了,他们销售员还忽悠我不停地买,我又借了不少钱。”张大妈对紫牛新闻记者说。“老头在世时,很相信这个,以前都是他买。2016年老伴生病后,就由我来买了。”张大妈对紫牛新闻记者说,都是买的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保健品,以前花了多少钱,老头经手的,她没有算过,也有大几十万元。但自从由她开始负责“采购”保健品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花了约20万元。
【张大妈向记者展示家里的保健品】
到底买了多少,还有多少没领
——理不清的一笔笔糊涂账
买了20万元“中生联合”的保健品,那么她又拿到了多少保健品呢?“我大概只拿到了五六万元的,其它有十五六万元的都没有给我。”张大妈对紫牛新闻记者说。
像许多老年人一样,张大妈对新生事物也难接受,她至今连手机都没有,更别谈支付宝、微信了,甚至连刷卡这样方便的事,她也不愿意做。张大妈说,她一直都是现金交易。也就是说,这购买保健品的20多万元,都是张大妈从工资中省下来,然后一叠叠交给了“中生联合”。
【张大妈向记者出示了她和保健品公司签的客户意向书
意向书上写着:款清货未发】
刷卡支付至少能通过银行流水留下证据,张大妈这种交现金的支付方式,又该如何证明自己呢?事实上,紫牛新闻记者初始的调查发现,张大妈没有多少证据来证明她支出了20多万元。
张大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她交了钱,“中生联合”有时给一些红单子,但大多数时候连单子都不给,就是记账。几个月前,她到大厂的中生联合店面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已搬走了。“什么时候搬走了也不告诉我一声,我到处问,才晓得他们搬到南京去了。”
张大妈说,她住的地方到南京一个来回七八十公里,自己身体不好,7个月过去了,也没个说法。张大妈说,她手上的一些红单子被一直向她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小胡拿走了,还有就是中生联合总部的梁总给她写了一张白条子。曾有一次,她赶到中生联合南京总部去交涉,对方又说她得拿出单子来,白条不算,红单子才算。
张大妈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三张“中生健康销货凭证”的红单子。记者看到,上面时间为2015年9月及2016年5月和10月,金额合计16210元。
此外,还有一张名为“客户意向书”的白条上,金额为8100元,下方标注“款清货未发”,这些购买的货品名称基本不一样。“他们只承认我这三张红单子,这张白单子不承认。”张大妈说,其实有很多没有给她红单子,她自己只有通过记账来提醒自己。“交了很多钱,还有很多货没有领,但自己年纪大了,好多都忘记了。”她说。
【张大妈出示的中生健康销货凭证】
紫牛新闻记者从张大妈的记账本上看到,2016年6月、10月和11月份,分别购买了中生联合的姜红健、48瓶禾健氨糖及维生素、钙片,先后花去6600元、4704元和960元,其中960元标明是刷的医保卡。
【张大妈的记账纸上写着的购买记录】
在另一页上,张大妈则记着2016年购买雨生红球藻16200元,标明从陈经理手中购入。令紫牛新闻记者大感疑惑的是,这一页上还标明:“拿了10瓶雨生红球藻、给了6桶奶粉给借钱的人。”
很快,紫牛新闻记者从另一页上找到了答案。张大妈的记录里,2016年12月25日,她购买了某甘肽片一共是8万元,给了中生联合的梁总5万元,欠3万元。这3万元又分别在当月的26日和30日付清了。“这3万元是跟别人借的,中生联合的人又叫我买红酒和奶粉,可以送给借钱的人。”张大妈说,她觉得说得有道理,就买了送人。
【紫牛新闻记者从另一页上找到了相关记录】
同样,在另一张购买了低聚肽、甘草、葛根及姜黄等保健品的白纸上,写明是18个月的量,总共是36000元,旁边写了张大妈的名字。“这是一个叫梁总的人收的钱,当时优惠了,说收3万元。”张大妈说,梁总也没有给她红单子,连签名都没有,货也是没有拿。
然而,这些付账均是“白条”,似乎并不能成为张大妈付款的证明,也没有证据证明她到底拿了多少货。
对于张大妈来说,年纪大了,这确实是一笔糊涂账。
一年多来收了十多万,我也过意不去
——销售专员透露心声
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厂的销售点,一直跟张大妈接触的是胡小姐,后来改为孙经理,其间又有梁总介入。然而,随着紫牛新闻记者调查的深入,张大妈花出的钱终于有了佐证。
其一,张大妈终于想起了一件事,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张VIP卡和一张钻石卡。“VIP卡必须消费5万元,钻石卡必须消费15万元以上,他们把我的卡收走了,我又要回来了。”张大妈说,她在大厂店孙经理一个人手上就购买了四五万元的保健品,也没有给她红单子。
紫牛新闻记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仅张大妈自己记账的“白条”式的款顶,就高达近12万元,加上被承认的红单子数据,并没有超过15万元,而她拿到的钻石卡必须在消费15万元以上,证明张大妈记账并不完整,如她所言,还有很多忘记了没有记上。
其二,紫牛新闻记者以张大妈亲戚的身份联系上了胡小姐,她证实张大妈确实从她这里购买了十几万元的保健品。
胡小姐称,张大妈购买的次数比较多,金额也比较大,她并没有记账,具体也不清楚。不过,她承认张大妈从她手上购买了十几万元的产品。“半年将近一年的样子,大概是十几万元,我也记不清楚,她(指张大妈)一般不说假话,她说有十几万就有十几万。”胡小姐在电话里向记者说,有些确实没有给票据,已上交给公司了。且有些货张大妈确实没有取,因为后来由孙经理负责,她就不太清楚了。
其三,记者联系了大厂店的孙经理。孙经理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已从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离职了。“具体的业务是当时公司交接给我的,她在我这里也买了好几万元。”孙经理称,他当时是大负责人,张大妈确实在他这里买了很多,但拿不拿货还是由服务专员胡小姐负责,只有胡小姐最清楚。
至于当初收了钱为什么没有给单子?孙经理在电话里说,“其实都开了,我建议你去找小胡,所有的单子都在她手里,没有交给老人手里,也有可能都交给南京的经理了。”孙经理再一次证实,张大妈的钻石卡必须得消费15万元以上,而他今年3月份到深圳前,已将张大妈的单子交给公司或者小胡了。
“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法律上面的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孙经理对紫牛新闻记者说,2016年他负责的大厂这个点时,张大妈确实购买了十几万元的产品,而且所有的钱都给公司了,他没有拿到一分钱。而对于张大妈没有单子而公司不承认一事,自己也没有办法,只能让张大妈找公司了。
高档写字楼的总部
业务繁忙,到底能退多少钱?
12月20日上午10点多,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最繁华地段之一的长江路188号德基大厦30楼,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这里有很多老年人不断赶过来,接待台上一溜名字等着签到,业务十分繁忙。从标题来看,一堂面向老人的讲课又将要开始了。在紫牛新闻记者表明身份后,该公司一位行政支经理和客服田经理接待了记者。
很显然,田经理对张大妈很熟悉,她对紫牛新闻记者称,12月19日公司已派人跟张大妈接洽,事情已处理好了,后期过来拿钱就行了。田经理拿出来的一个处理意见,上面确实有张大妈的签字:“接受上述处理意见”,但内容只是标明退货,至于退多少货退多少钱,都没有写。
“单子都拿过来了,我们已处理好了。”田经理说,她并不清楚要退多少钱,反正是单子拿回来了。对于记者所称的张大妈很多单子被公司收走一事,田经理改口称,张大妈的情况比较复杂,且多名业务员如梁某、孙某都离职了,张大妈又提供不了任何票据,他们还需要一步步地核查。对于张大妈到底花了多少钱买保健品,田经理说服务专员最清楚。
而当紫牛新闻记者提出采访服务专员胡小姐时,田经理称人在大厂一时赶不过来,当记者点出大厂点已关掉时,她又称小胡是否在公司自己并不知道,况且她也有自己的工作。尽管紫牛新闻记者多次要求,但田经理并没有答应让胡小姐跟记者见面。
此外,面对张大妈的钻石卡,田经理称消费5万元就可以办理,而且现在也已停办了。但对记者问她是否可以对这句话负责时,田经理不再接话。此外,当记者提出查看张大妈在中生联合公司购买保健品的会计记录时,也未获得许可。
事实上,紫牛新闻记者接到张大妈的电话,她称:“中生联合公司来了两个人,一个姓杨一个姓孙,逼着我打电话取消投诉,说如果不取消,就不处理了,随便我怎么投诉。”张大妈说对方守在电话旁,她没有办法,就打了电话取消向市政热线12345的投诉,还在一张白纸上签了字,三张红单子也被对方拿走了,说是办理退钱。“我现在也被搞糊涂了,我有很多单子都不见了,就退我这不到两万块钱,我怎么办啊?”张大妈焦急地询问记者。
不断“薅羊毛”
——保健行业的潜规则
“都是到他们店里,跟我和老头说能活120岁。老头还相信,他当领导也没时间到医院挂水看病,就相信这个保健品,吃了十七八年,不起作用,最后把命吃没了。”张大妈说,自己也吃这个保健品,结果呢?吃了不起作用,反胃、胃酸,大小便都不正常了,也就没吃了。
不仅如此,“太不像话了,欺负老人。有了金卡说送我一个空气净化器,现在空气净化器搬家又搬没了。我从医院回来一看,家(指大厂店)都没了,又换另外一个单位了。”
张大妈说,他们(指中生联合的销售人员)上门推销,讲这个对老年人好,喊到店里去,是什么仪器,让她吐一口唾沫,然后用手按,变红了,就说她脑子有毛病,要治。还说他们有个老客户,有次在家做饭直接就晕倒了。“这个讲了我不就害怕了吗?现在我一个人,要是倒在家里不就完蛋了吗?”张大妈说,那个机器是真的假的她也搞不清楚,就买了。
“现在一些保健品公司,就是不断地通过邀请老年人听课,吹嘘产品如何如何好,诱导老年人购买。”一位曾在保健品行业干过多年且现在退出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代理过多种保健品,惯用的就是召集老年人开会,发礼品,推动一拨拨的销售。
然后,再在购买多的消费者身上继续“薅羊毛”,这些人的购买力强,有时吃不完就存在公司,有活动有优惠又继续忽悠他们购买,基本上就是打“白条”,有时连条子都不打,让业务员自己记录,更不要说什么开发票了。
【在张大妈家,记者看到了堆积成山的保健品】
“说实在的,有的老年人购买太多,子女反对,他们就瞒着,有的老人过世了还有货存在公司,家人也不知情,最终不了了之。”这位老板说,这是惯行的做法,保健品行业就是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就推一个新品,更新换代很快,销售压力也大,不断压货,给销售员加压力,传递下去,倒霉的就是这些老年人。
至于这些保健品的功效,该老板坦承,随着技术的进步,不能说吃这些保健品一点用都没有,但吃多了吃杂了,也并非是好事。销售员也不管面对的老年人的体质差别,所有的保健品都一律推荐。“确实,除了保健品行业需要自律外,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督。”该老板如此说道。
这种销售模式法律并未禁止
但对虚假、夸大宣传等应加强管理
律师的意见: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 江苏东恒律师事务所陈令霞律师告诉记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除了对保健品定位、名称及广告宣传进行严格限制外,意见稿也要求相关部门要强化保健食品的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和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事实上,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保健品行业有着较为严格的规范,尤其在保健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上,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保健产品的审批许可都较为严格。
【张大妈家里凌乱的保健品】
意见稿再次强调生产经营保健食品必须经过注册或备案,获得生产经营许可。同时要落实申请人研发主体责任,落实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陈令霞律师称,我国法律目前对“会销”这种模式,并没有明令禁止。但,应当加大监管力度,例如举行相关会议、讲座需要在食药监部门备案并提交相关证件,一旦出现虚假宣传或误导消费者的宣传要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行业协会也应当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并加大对保健品知识的一些常见领域优质企业的宣传,还应对违规企业进行黑名单公示等,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认识。
陈律师告诉记者,本案中张大妈可向食药监局或者工商部门进行举报,请求主管部门对该企业进行检查,同时,也可向公安部门报警,寻求公安的帮助,通过对该企业涉嫌违规的行为的彻查和取证,为日后法律维权做好证据的搜集。
对于老年人无节制地购买大量保健品,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杨润华主任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并不是保健品吃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针对自己的体质进行部分的补充,且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而老年人最好的保健是多运动,多锻炼,身体不适应及时到医院作检查,并对症就诊,切忌一切都用保健品来解决问题。
吃保健品适可而止,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转发给您的父母和身边的老人……
-END-
紫牛新闻欢迎提供线索,
后台留言“我要爆料”,一经采用,200元起步
编辑 | 赵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