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
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世界人民依然清晰地记得: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个国土面积广阔的文明古国,在遭受了帝国主义上百年的殖民蹂躏后,通过艰苦卓绝的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从此一个崭新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而这个东方大国的涅磐重生,数亿人口推翻压迫后的当家作主,也深深鼓舞了广大第三世界民族推翻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战后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没错,这个东方大国就是印度。
时至今日,虽然当年推动印度独立建国的历史人物早已作古,但作为西方世界眼中的“民主典范”和“自由斗士”,印度的美名依然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当年尼赫鲁激情澎湃的演讲更是在世界范围内余音绕梁、久久回荡。
因为印度从横空出世的那一刻就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鹤立鸡群,再加上现代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国际社会的左推右挡、闪转腾挪,因此印度还没有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已经天降大任,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三世界领袖兼第三军事强国,简称“三哥”。
但这并不是三哥想要的印度,更不是印度想要的三哥。因为与印度呱呱坠地如影随形的,还有一个讨厌的邻居,名曰巴基斯坦。
也许是怕新生的印度太过孤单,亦或是怕印度难以应付纷繁芜杂的局面,作为“现代印度之祖”的英国,从殖民印度开始就一直在为了印度的发展“殚精竭虑”。从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南亚次大陆以来,英国在南亚次大陆横冲直撞、软硬兼施,最终击败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同行,并彻底颠覆莫卧儿帝国,成为南亚次大陆的最终统治者。
鉴于南亚次大陆雨热同期、地肥矿多的自然环境,以及南亚次大陆人民不爱反抗爱认命的历史传统,深深“打动”了英国殖民者,于是他们拿出了“印度是我家,殖民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没日没夜地“深耕细作”,尤其是开疆拓土,将英属印度打造成了“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是日不落帝国的模范殖民地和闪耀的靓丽名片。
但令英国殖民者无比心寒的是,英国殖民者“废寝忘食”的努力,印度人民根本不领情。就因为英国殖民者从南亚次大陆亲手索取了约合540000亿美元的“小费”,印度人民就痛不欲生,就心生不满,就想着把英国殖民者赶出去。
由于南亚次大陆距离英国本土万里之遥,在那个飞鸽传书都费劲的时代,英国为了印度的未来,“大公无私”地与印度土著精英合作并结成“统治者联盟”。由于大量印度土著精英通过英国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于是他们越来越感觉:没有英国的印度,明天会更好。
于是1885年,国大党成立并成为印度抗英的重要平台。
由于国大党由印度精英发动,而印度精英又是英属印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当他们决心与英国决裂时,内心的挣扎比汤加火山爆发还激烈。最终,“圣雄”甘地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创造性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充分发挥受苦受难的主观能动性,只为让英国殖民者羞愧难当并主动滚蛋。
面对这种喜闻乐见的斗争形式,英国殖民者果断抛弃了自己本来就稀缺的脸面和底线,说什么也不走。不过“非暴力不合作”虽然温和,但毕竟他们人多,为避免被反杀,英国经过深思熟虑,直接拿出了自己的祖传搅屎棍。
作为名副其实的岛国,英国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早已学会了通过挑唆对立实现明哲保身的真理,所以“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是英国的斗争信条,“你若安好,那还得了”是英国的生存哲学。
所以,爱印度的最好方式,不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而是送它一个宿敌。于是1905年,“全印穆斯林联盟”一鸣惊人,英属印度内部国大党代表的印度教集团和全印穆斯林联盟代表的伊斯兰集团逐渐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日不落帝国元气大伤,不得不在1931年出台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许白人自治领自立门户并与英国组成“英联邦”,这让印度看到了挣脱英国枷锁的希望。
但英国怎能轻易放弃这块直接影响大英帝国兴衰的风水宝地,所以直到二战爆发后,在二战中自顾不暇的英国,才不得不答应了英属印度的独立条件,换取英属印度出兵助战。
但英国殖民者的承诺从来都比卫生纸还便宜,英属印度当然也没有等来宝贵的自由。不过二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非常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对英国形成了更加猛烈的冲击,迫使其作为战胜国却成为最大的输家,对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也更加无能为力。
再加上战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和苏联为防止英法等殖民帝国死灰复燃,积极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独立,于是印度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当然,在放手前夜,英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一棍传三代,人死棍还在”的搅屎棍传统,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勋爵在假惺惺地表示要维持英属印度的统一后,此前埋下的雷纷纷炸响,各地纷纷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并爆发了激烈的宗教冲突,于是英国只能“顺水推舟”,将英属印度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因为印度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比例不过44%,起不到稳固印度社会的作用,于是印度以宗教作为整合力量,再加上英国以宗教作为英属印度分野的依据,所以印度的体量远大于巴基斯坦。
但问题是,巴基斯坦占据了印度河流域中下游和恒河出海口,对印度形成了左右夹击的态势。
再加上英国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斤咖喱的同时,却留下了克什米尔问题,于是印巴独立后,第一时间就马不停蹄地就干了起来,这就是第一次印巴战争。
虽然印度最终占据了克什米尔总人口的4/5和面积的3/5,但占据其余部分的巴基斯坦对印度依然有居高临下的压迫性态势。而且巴控克什米尔的存在,直接阻断了印度想要穿过开伯尔山口到中亚“寻根问祖”的可能。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东巴基斯坦的存在,除了导致东北六邦几乎成为飞地,更人为“创造”了西里古里走廊,使印度虽是面临着北方邻国横插一刀的威胁,这也是印度拼了老命想要吞并锡金并控制尼泊尔和不丹的重要原因。
好在经过印度20多年如一日的枕戈待旦和秣兵厉马,终于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放异彩,成功推动了东巴基斯坦独立,彻底肢解了巴基斯坦。
但事实证明,这场迟来的印度版立国之战,是印度立国70多年以来最耀眼的存在。而这场战争之所以耀眼,根本原因是9年前那场战争,印度败得太过狼狈,以至于后来印度基本没有了上场的机会,尤其是和北方的新中国。
由于印度独立靠的是“印巴分治”的白字黑字而不是惨烈的革命或战争洗礼,所以印度除了国名是新的,剩下的一切和英属印度不能说很像,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而当年为了使英属印度保持对英国的强大向心力,英国早已煞费苦心地以搅屎棍精神,不断强化英属印度山头林立和一盘散沙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英国留下的版图一样,成功地被印度全盘继承,并成为印度最大的“心病”。
但正是因为没有革命或战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改变“政令不出新德里”的窘境,推行土地改革为工业化铺平道路,消灭种姓制度为工业化释放人口红利,所以面对英国留下的危机,印度除了依靠尼赫鲁的崇高威望消灭土邦以及赎买地主土地,最好的选择就是将矛盾转移到国外。
是的,只有将矛盾外延,才能缓解国内危机,同时为印度争取更多利益。毕竟当年的英国就是这样拿下印度的,其刻在印度骨子里的基因,早已让印度跃跃欲试,可以说英国给了现代印度灵魂,更给了见过世面的印度强烈的信心,尼赫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步走上玩火自焚不归路的。
面对尼赫鲁肆无忌惮的挑衅,忍无可忍的北方邻国只能被迫自卫还击,这场战争虽然只持续了32天,却让印度做了60年的噩梦,印度大军非洲角马迁徙般的溃逃身影,时至今日依然深深印刻在世界各国人民的脑海,印度也从第三世界领袖彻底跌落神神坛,尼赫鲁更是郁郁而终,印度也成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共享棋子。
而这场战争,在重新定义了中印边界并对印度形成居高临下压迫态势的同时,也让苦印度久矣的南亚各国欢欣鼓舞,尤其是巴基斯坦,并最终推动了“双面打印”局面的形成。
中印战争后,中巴关系迅速升温,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北方邻国的直接支持,帮助巴基斯坦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印度体会到了功亏一篑的无能为力。
虽然利用大国矛盾的“空档”,印度在1971年成功地肢解了巴基斯坦,但却难有更大作为,尤其是夺取整个克什米尔。
所以,印度再度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再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核武器在手,巴基斯坦算个球”的思想,并在1974年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1998年人民党上台后,一改昔日国大党偷偷摸摸的核武器政策,高调宣布印度突然拥核,从而一举成为南亚真正的霸主。
但印度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印度宣布拥核几天后,巴基斯坦的核总工程师就在沙漠中捡到了一枚核武器,并配有中文说明书,于是巴基斯坦迅速实现了核武器零的突破。
一直以来,关于巴基斯坦核武器的“自助研发”,相关传言满天飞,对此巴基斯坦一再辟谣,并一再表示这是巴基斯坦自力更生的结果,中文说明书真的只是为了向中国推销做准备。
鉴于解释得如此有信服力,印度最终“坦然”接受了现实,因为印度终于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悖论,那就是:
印度越强,消灭巴基斯坦的希望就越渺茫。
如果说印度独立前,巴基斯坦只是英国埋下的一颗雷,负责在印度独立后让印度痛不欲生的同时铭记英国老祖宗,哪怕是咬牙切齿的痛恨。那么自从1962年中印交锋后,中国在南亚局势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举足轻重。
印度这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偷偷研制核武器之所以是一步臭棋,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始终没能明白:
自己是棋子而不是棋手。
包括印度独立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对印度的争相拉拢,看重的不是印度的所谓实力,而是印度的区位和可利用性,毕竟自诩中立的印度,无论对苏联走向印度洋还是美国围堵社会主义阵营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当1962年之后,印度就彻底成为美苏的武器倾销地。
所以,尼赫鲁在印度独立前所谓“印度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中间路线不能令我满意”的“印度梦”,本质上就是一个梦。
同为殖民帝国,英国比法国最高明的地方在于知道进退,这是时至今日英联邦依然大行其道,英国影响力远大于法国的重要原因。而这种懂得进退的精神,印度非但一点儿未能学会,反而变本加厉,试图在恢复英属印度版图的基础上,构建囊括阿富汗、青藏高原和缅甸等在内的所谓“大印度联邦”。
而这种搞法,注定让印度作茧自缚,因为印度虽然将“消灭巴基斯坦”写入宪法,但却连彻底打败巴基斯坦都费劲,恢复英属印度版图的第1步就更难以实现了。
所以,虽然“龙象之争”早已吹爆,“民主典范”早已名声在外,但印度二流国家的角色早已定位。
而这个角色,从尼赫鲁时代或者说印度独立前就已经定型,印度也成为越努力越无能为力的国家,今日逐渐形成的“3D打印”局面,就是印度越努力越无能为力的最新注解。
“恒水老白干,喝出难人味”,印度想要消灭巴基斯坦,注定难于上青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