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古文,即便是散文,里面的对联也是很多的。很多时候你以为在读的散文,可能就是一堆对联而已。
中国人有一种习惯就是,用对联写文章,不说人话,虽然有病,但是优美啊。
黑社会的接头暗号
金庸《鹿鼎记》天地会的接头暗号是:“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曲波《林海雪原》土匪的接头暗号是,“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这些暗号的共同之处就是,是对联。对联的好处就是,知道的人,很容易记住。不知道的人答不出来。
对联对仗整齐,也叫骈语。
骈就是两匹马并排整齐地跑。《说文解字》:“骈”是“驾二马也,从马,并声。”
《诗经》不说人话
骈语的起源很早。中国最古老的歌谣就有了。《弹歌》就是骈语:“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诗经》里面也有很多骈语。比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尚书》不说人话
骈语是特殊的讲话方式。平时讲话不是这样,是散文。中国最古老的书《尚书》就是散文。
比如这一段就是散文。《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但是,后来有人发现可以用写对联的方式来写文章。《尚书》里面也开始用对联写文章,不说人话了。
《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这是比较成熟的连珠对。
《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这是比较成熟的长句偶对。
《周易》不说人话
《周易》也有骈语。典型的是《文言》和《系辞》。
《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贞。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日: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简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对偶、押韵,骈体文的特征基本上全部都有了。
诸子散文有对联
不仅《尚书》、《周易》存在这样多的骈语,其他诸子散文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史传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等,也都存在着数量可观的骈语,而且按照时间顺序,这种骈词俪语明显呈现出愈来愈多、愈来愈密的趋势。
老子《道德经》几乎全用骈语写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论语》:“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庄子》:“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问臧奚事,则挟笺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荀子《赋篇》是最早的一篇赋。《赋篇》就有很多的对联:“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 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这一段里面就有以下这些对联。
非丝非帛,非日非月。
生者以寿,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
粹而王,驳而伯。
致明而约,甚顺而体。
楚辞有对联
楚国的屈原喜欢写楚辞。楚辞也有很多骈语。《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秦朝李斯的散文,也有骈语。清朝李兆洛编选的《骈体文钞》就收入了李斯的几篇刻石文章。李斯《峄山刻石》:“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全篇多用四字句。
汉朝的对联
汉朝的散文,贾谊《过秦论》也有对联:“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辞赋合流,成为辞赋。汉朝辞赋鼎盛。
汉武帝刘彻写了一篇《李夫人赋》,把楼带歪了。大家一看皇帝都这样写文章,就跟着学。
早期的辞赋并不是骈文,但是很快就骈文化了。因为辞赋要铺排,骈文正好就是铺排的手段。辞赋要抒情,骈文的特点就是特别善于抒情。
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遡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霄霆、霹雳之所感也。朝则鹂黄、鳱鴠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鹄晨号乎其上,鹍鸡哀鸣翔乎其下。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蔪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柱喙而不能前。
六朝最高峰
南北朝时期骈文达到最高峰。代表作是梁朝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和清朝许梿编选的《六朝文絜》。
这时候开始有人整篇文章都用对联来写。
庾信的全部文章几乎都是对联。《哀江南赋》:“日暮涂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日用文体用对联
骈文已经成为日常应用的文体。皇帝要下诏书,亲自写了一堆对联。
齐文宣帝高洋《禁浮华诏》:“顷者风俗流宕,浮竞日滋。家有吉凶,务求胜异。婚姻丧葬之费,车服饮食之华,动竭岁资,以营日富。又奴仆带金玉,婢妾衣罗绮。始以剏出为奇,后以过前为丽。上下贵贱,无复等差。今运属惟新,思蠲往弊 ,反朴还淳,纳民轨物。可量事具立条式,使俭而获中。”
对联也用来写信。
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论王规令》:威明昨宵,奄复殂化,甚可痛伤。其风韵遒上,神采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文辨纵横,才学优赡。跌宕之情弥远,濠梁之气特多。斯实俊民也!一尔过隟,永归长夜。金刀掩芒,长淮绝涸。去岁冬中,已伤刘子;今兹寒孟,复悼王生。俱往之伤,信非虚说。
刘峻《送橘启》:南中橙甘,青鸟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风味照座,劈之香雾噀人。皮薄而味珍,脉不粘肤,食不留滓。甘逾萍实,冷亚冰壶。可以熏神,可以芼鲜,可以渍蜜。毡乡之果,宁有此邪?
刘孝仪《谢始兴王赐花纨簟启》:丽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觉夏室已寒,冬裘可袭。虽九日煎沙,香粉犹弃;三旬沸海,团扇可捐。
庾肩吾《谢东宫赉内人春衣启》:阶边细草,犹推綟叶之光;户前桃树,翻讶蓝花之色。遂得裾飞合燕,领斗分鸾。试顾采薪,皆成留客。
对联也用来写政府公告。
丘迟《永嘉郡教》:贵郡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而曝背拘牛,屡空於畎亩;绩麻治丝,无闻於窐巷。其有耕灌不修,桑榆靡树,遨游廛里,酣酺卒岁,越伍乖邻,流宕忘返。才异相如,而四壁独立;高惭仲蔚,而三径没人。虽谢文翁之正俗,庶几龚遂之移风。
对联也用来写公务员考试的题目。
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问:朕本自诸生,弱龄有志。闭户自精,开卷独得。九流、《七略》,颇尝观览;六艺、百家,庶非墙面。虽一日万机,早朝晏罢,听览之暇,三馀靡失。上之化下,草偃风从。惟此虚寡,弗能动俗。昔紫衣贱服,犹化齐风;长缨鄙好,且变邹俗。虽德惭往贤,业优前事。且夫搢绅道行,禄利然也。朕倾心骏骨,非惧真龙。辎軿青紫,如拾地芥;而惰游废业,十室而九。鸣鸟蔑闻,《子衿》不作。宏奖之路,斯既然矣。犹其寂寞,应有良规。
用对联来写历史
骈文可以叙事,用对联来写历史。
有人统计了五部历史的对联的数量。《左传》1321对,《战国策》1204对,《国语》1137对,《春秋》502对,《尚书》429 对。
《左传》是最经典的散文,里面也有对联:“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 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
《战国策》 常用排偶句法,夸张其词。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用对联来写议论
骈文可以议论说理。
南朝宋刘勰写的《文心雕龙》是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也是精美的骈文。
《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7;犀兕有皮8,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唐朝的对联
唐朝是骈文的一个高峰。
韩愈、欧阳修等人搞古文运动,提倡散文,但是唐朝的主流还是骈文。
唐朝编写的历史书《晋书》,很多骈文。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写了几篇。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认为,历史不应该用骈文来写,但是他的《史通》也是几乎全部是用骈文写的。
明代人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集》,认为唐宋有八个散文大家,多读他们的文章有利于提高八股文的写作水平。所以唐宋八大家是有利于提高八股文写作水平的八个大家,不是文学的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都以散文著名,但是他们的骈文也是很多的。
韩愈的散文里面,骈语很多,比如《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自然科学著作和佛经
唐朝人还用对联来写自然科学著作和翻译佛经。
唐朝玄奘《大唐西域记》是骈文。印度总述释名:“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敬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六朝以来翻译的佛经,很多是骈文。比如《四十二章经》第八章:“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法苑珠林》:夫劫者,盖是纪时之名,犹年号耳。然则时无别体,约法而明。所以圣教弘宣,多所攸载者,虽非理观之冲规,亦惩劝之幽旨也。若乃涉迷津於曩识,微尘之数易穷;返觉路於初心,僧祇之期难满。此迷悟之异也。自有无间狱中,等芥城而限命;先行天上,俦衣石以受形。此善恶之殊也。至若娑婆世界,谓俄顷为百龄;袈裟刹土,将永劫以浃日。斯染净之别也。统而言之,不过大小;大小之内,各有三焉。大则水、火、风而为灾;小则刀、馑、疫以成害。是知六年华观,终焚荡於沈灰;千梵琼台,卒漂沦於骤雨。加复诊候无徵,雩祈失效。霜戈接刃,星剑交锋。酷毒生人,崩亡殆荆。恐三界而未悟,嗟六道而悲夫。
用对联写法律判决书
唐朝的法律判决书当然是用对联写的。最著名的有张鹜《龙筋凤髓判》,具有国际影响,朝鲜人来中国,很多买了这本对联集回去。
选录一条,看看用对联是怎样写法律判决书的。《龙筋凤髓判》:中书舍人王秀漏泄机密断绞,秀不伏,款于掌事张会处传得语,秀合是从,会款所传是实,亦非大事不伏科。凤池清切,鸡树深严,敷奏帝俞,对扬休命。召为内史,流雅誉于周年,荀作令君,振芳尘于魏阙。张会掌机右掖,务在便蕃,王秀负版中书,情惟密切。理须克清克慎。慕金人以缄口。一德一心,仰星街而卷舌。温树之号,问且无言,恶木之阴,过而不息。岂得漏秦相之骑乘,故犯疏罗,盗魏将之兵符,自轻刑典。张会过言出口,驷马无追,王秀转泄于人,三章莫舍。若潜谋讨袭,理实不容,漏彼诸蕃,情更难恕。非密既非大事,法许准法勿论,待得指归,方可裁决。
宋朝之后的骈文
宋朝王安石发明了考试专用文体制艺。苏轼也很喜欢这种文体。明清八股文完全就是骈文,就是对联。
骈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宋朝李刘编选了骈文选集《梅亭先生四六标准》。
清朝骈文又有复兴。
中国所有的古籍,大概的比例,骈文和散文大概是各占一半。
对联、骈文就是这样,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占据了古代散文的半壁江山。
《古文观止》等选本标榜只收录古文、散文,其实也免不了收录大量的对联,实在是无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