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始建于1934年,是广西藏品数量最多、文物类型最丰富、文物等级最高的龙头博物馆。因为馆舍大楼陈旧,展厅面积不足,2019年1月,广西博物馆启动实施了改扩建项目。今年10月,博物馆将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
当下,改扩建工程已接近尾声,馆舍新建主体已经封顶完工,内部装修正紧锣密鼓,新的展陈方案在进一步完善,而将要隆重登场的主角——大量馆藏珍贵文物也在进行最后的整理、修复、拍摄。其中,书画专题陈列作为广西博物馆重新开放后的一个重要展陈内容,大量未曾展出过的书画文物将与公众见面,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在展出前对部分文物进行修复。
跟随文物保护中心的纸质文物修复专家李程飞走进文物保管部的大楼,一些画心已修复但还未装裱的书画正贴在墙壁上“晾晒”,李程飞边走边调侃到:“看,价值连城的宝贝就这么被贴在上头。”一旁,工作人员在一个简易的摄影棚里,为准备展出的新文物拍照,准备制作展览图册。
在李程飞的工作台上,放着4个卷起的画轴,这是他过去3个月的成果——修复好的《清罗聘墨笔花卉屏》。罗聘是扬州八怪之一,这件花卉屏文物是四联画,描画了生长在驿路边的野梅,为国家二级文物。文物来源于捐赠,此前未曾展出过。由于之前收藏条件有限,画心有虫蛀、折痕等微损痕迹,因此需要进行修复后才能向公众展出。
《清罗聘墨笔花卉屏》
“现在国家对文物修复越来越严格,对每一件文物都要提前做数据采集,并对病害和修复方案进行评估。”李程飞告诉记者,修复方案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后,正式的修复工作才能开始。书画修复工序繁多,以《清罗聘墨笔花卉屏》为例,首先要揭裱,即揭取背纸,取出画心,然后在画作背面贴上折条将虫洞和折痕修补好,经过全色(补色)处理后再重新装裱起来。其中涉及的工序更是繁复,讲究也多,比如修补用的折条要用与文物画心相似的宣纸,装裱用的绫娟也要与原本保持一致,其目的都是尽可能维持书画文物原本形态的基础上延长它的存世时间。修复好的《清罗聘墨笔花卉屏》,原本的虫蛀和折痕已几乎看不出来,也看不出修复过得痕迹,让人不由惊叹“鬼斧神工”。
修复文物是一件细致活,对待文物修复,李程飞和同事再细心谨慎都不为过。比如,《清罗聘墨笔花卉屏》属于四条屏的绘画作品,即是由4幅画作组成的组图。在前期揭裱时,画纸由于湿水,纸张膨胀收缩,4幅画大小尺寸会出现差异。这种情况下,一些书画修复机构会直接对4幅画进行裁切,但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李程飞在全色时,对在画心四周全上一层底色,相当于给画心加上一个“保护框”,如此一来既能保持4幅画的尺寸一致,又避免了对文物的二次伤害。
纸质文物的修复不是件轻省活儿,拥有纸质文物修复资质的博物馆和专家也不多。据了解,目前全广西仅自治区博物馆具有纸质文物修复资质,广西区内的纸质文物修复几乎都在馆内进行。纸质文物修复专家不仅要具备文物修护相关知识,还要通晓书画绘描、修复、装裱技艺。在简易的工作台前,他们不仅保护和复现着珍贵的历史,也将传统书画装裱技艺传承下去。
专家对书画文物进行修复
据了解,改扩建后的广西博物馆综合能力将大为提升,展厅面积由原来的4000平方米提升至13000平方米,展出文物也将由原来的600多件增加到3000多件。广西博物馆除了常设“八桂春秋”广西通史展外,还将新增书画、瓷器、工艺品等专类展厅,对未曾展出过的文物进行集中展示,并定期更换。此次计划新增展出的书画类文物多达70余件,其中不乏名家大作:包括一幅明代杰出画家蓝瑛所绘的山水图,高有3.32米,宽1.2米,尺幅巨大,尤为令人期待;还有清代画坛四王之一的王原祁所绘的手卷,也将与观众见面。
目前,开展前所有的文物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8月进入布展阶段,10月开放迎客。“我们将继续延续‘内外结合、动静相辅、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办馆特色,努力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型旅游景点、知识文化殿堂、共有的精神家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吴伟峰说。(文/郭凯倩)
信息来源 | 文旅中国
编辑设计 | 罗琳 黄伊莹
校对 | 陈永霜 甘维良 凌雪丽
责编 | 雷鑫莹
总编 | 才巍 李志雄
运营 | 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