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美食 / 正文

68数字代表什么意思(2768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时间:2022-03-26 17:12:05 浏览:52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68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假装斯文的人交朋友,同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损害了。”

这是在论交友之道。孔子把人们相互接触交往、结识朋友,分成两大类六种情况。过去有句老话:观其人,先观其友。一个人的周边环境,经常接触什么人,常年和谁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实很大。

你还记得前边我们学过,“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可以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这里是说,还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与何人为伍(他的朋友圈),来了解他究竟是哪一类的人。

孟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小时候孟母三迁,也是怕他受到周围环境的不好影响,接触不到正人君子。

孟子也曾对宋国人戴不胜说过:就如学习语言一样,如果想让一个楚国人学习齐国方言,一个齐人教他,周围全是楚的声音,你拿着鞭子逼他,他也讲不好齐语。

如果宋国朝廷上下,都是像薛居州这样的贤者,那宋王自然也会潜移默化,跟着向善。反之,如果只一个薛居州,朝廷上下都是小人的话,那贤者的作用也会化为乌有。

孟子这话说得非常透,常年接触人,与什么样的人为友,这个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不可不注意。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言谈举止以礼乐调节,喜好称道别人的好处,喜好结识贤德之友,这是有益的。喜好骄纵作乐,喜欢放纵游玩,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有害了。”

孔子给出的这两类六种行为,非常具体直观,也好懂,时至今日也未过时。三种有害的行为,人人都明白,只不过虽然心里明白,可未必能够在行动上杜绝。人有惯性,容易沉溺在舒适区,特别是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目标,那就特别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反之,三种有益的行为,也是人人皆知。只不过,有时候我们不够自觉,想起来是一回事,想不起来就把这些道理放在脑后了。

不过,咱也别把孔子说的道理理解死。在今天,旅游、采风、与朋友聚会,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快乐,而且有益身心与人际关系,亦不可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到该说话的时候你就说话,这是急躁;该你说话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未曾察颜观色就贸然开口说话,这是瞎子。”

君子有三愆的愆,是过失的意思,这又是孔子提醒弟子们注意说话的场合与方式。他多次告诫年轻人要慎言。慎言,怎么个慎法呢?这就是,你注意以上三点,你说话就不会犯错,就是有分寸,就叫合宜。

荀子还补充了一条,如果你要和对方讲仁义之道的原则和方法,必须得在对方态度诚恳、恭敬、虚心接受的情况下,才可以和他说。如果对方态度不诚恳,神色轻慢,而且并无向学的意思,你还喋喋不休地冲人家讲一套套的大道理,这其实是你自己内心骄傲的表现。

以上讲的,都涉及到实际生活中与人如何交往的问题,非常实际,都是经验之谈。话虽听着简单通俗,可百世不易,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戒备:年少的时候,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心发育成熟,血气方刚,要戒备与人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忌贪得无厌。”

前边讲了三愆,即三种过失,这里又讲了三戒。前两句好理解,最后这句很特别,“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是什么意思?“得”是得到,这不挺好吗?咱们还得从中庸上去理解。

人老了,往往此时身体肌能开始衰减,容易保守、退缩,或者把自己已经得到的一切看得过重。甚至有的老年人感觉来日无多,因此贪求种种实际利益而不知满足。这是自己要警惕的,戒之在得是要懂得放下、舍得,但并不是不再做事。

宋儒解释这句话还说过,血气,这是人人皆同的。不过,君子小人虽然血气相同,但是志气不同。小人老了,志气磨灭,心灰意冷,苟延残喘,行将就木。但英雄志士,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情:敬畏天命,敬畏高居上位的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不可违而不敬畏,轻慢位居上位的大人,轻侮圣人之言。”

懂得敬畏,必知要循礼、守义、遵道,对自己有所要求,谨慎言行,对人对事都尽心尽力,合于中庸。

从商到周,有人格神意味的“帝”,他的宗教性神圣力量慢慢消退,地位渐渐被天、天道所取代。而对天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理性主义的内涵。反映和代表民意的天命,已经成为有效制约统治者的一个强大的外力。这一点,被孔子及诸子百家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人,说的不是有官位的人,而是有德有位大写的人。老子也说过,宇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个大人,指的是德合天地的意思。

圣人之言,具体就是三代圣王所说的话。他们的话里有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有治理天下的道理。对此,君子必持敬畏之心。而明儒总结说:尧帝、舜帝兢兢业业,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小心谨慎,他们本身就有一个敬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天生聪明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境再去学习的,又降低了一等;遇到困境还不学习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下等了。”

孔子明确说过,他自己不属于“生而知之者”,而且他本人也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他自己是经过长期的学而不厌后才明白道理的。所以,他始终鼓励学生们要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身处困境之后再去学习。

这里,把人按智性分为两类,四种。第一种是一类,大概就是圣王、天才之类,反正孔子说他本人没有亲眼见过。后三种人属于同类,但差别就在于是否好学,学习的自觉性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当然,最差的一等,就是连遇到困难都不知去学习,那这种人就不足为训了。即使是圣贤之人,面对他,照样拿他没有办法。

摘自靳大成《论语通读》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