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素萍
一说起山东人,很多人就会想起煎饼卷大葱,但煎饼卷大葱成为山东特色名吃享誉全国,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尚处于复苏阶段,物资供应极度匮乏。那时候,我家的主食就是煎饼与窝头,副食是咸菜与大葱,肉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到。直到我去了省城济南上学,主食才吃上了白面馒头。
做煎饼,我们那里的方言叫滚煎饼或者摊煎饼。做煎饼用的炊具叫鏊子,形状似烙饼用的平锅,只是面积比较大,直径应该在一米左右,圆形,中间稍凸。
滚煎饼或摊煎饼,顾名思义,就是将面团放在烧热的鏊子上不停地滚动、摊平,待鏊子上的一层面结成锅巴状时,再及时揭下就成了煎饼。那个时候,煎饼的主要原料是地瓜面和少量的玉米面,如果撒上些芝麻就更清香四溢了。只可惜,芝麻在我家那是稀罕物,芝麻煎饼只留给老人或者招待客人,小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流口水。
做煎饼,大多是在暮秋时节。每次都需要一天时间才可以做完,煎饼的数量应该是整个冬天的主食,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我感觉小时候的春天特别漫长,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也是我家最难熬的日子,但只要有煎饼卷大葱撑着,也不会觉得日子太苦。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借助于党的好政策,农民渐渐富裕起来。虽然餐桌上照样少不了煎饼卷大葱,但这不再是主食,而是成了大米、馒头、大饼等主食之外的调剂。煎饼的原料也不再是单纯的地瓜面和玉米面,而是玉米面、小麦面、小米面、高粱面、大豆面、荞麦面等各种各样的杂粮面,做煎饼也由手工操作换成了机器制作。煎饼品种多样,麻辣、香脆、甜酥等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看过电影《沂蒙六姐妹》的人们大都了解,山东最传统的面食当属煎饼卷大葱。一张煎饼,别看面相不怎么好看,朴素且粗糙,却也能带着大葱的辛辣,给予人们无限温暖与味觉上的享受。
山东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与煎饼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厚感情。抗日战争期间,红嫂用她甘甜的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病员。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红嫂”们,为了支援前线解放军打仗,最多的时候一天每人能做一百多斤的煎饼,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所以,“沂蒙六姐妹煎饼”也叫“舌尖上的‘红色’味道”,品种多达五十余个,以沂蒙山地产优质高粱、大豆、玉米、小麦、小米、荞麦、甘薯和蒙山特有的矿泉水为基础原料,添加核桃、芝麻、板栗、花生等蒙山特产及滋补中药材,采用乳酸发酵技术精心制作而成,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
想必大家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并不陌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就是山东章丘人,在章丘百脉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有李清照纪念堂。而章丘驰名中外的还有章丘大葱。煎饼的绝配,当属山东章丘大葱。李清照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的后人竟然创造出了“葱的奇迹”,与她的才华一样驰名中外。
大葱之于山东人,就像辣椒之于四川人。每个第一次见到章丘大葱的人,都被它的体格所震撼,即便是身高一米八的山东大汉,在这种葱竖起来的时候也没有了以往的自信,离远看还以为是一棵树呢。为此,有人调侃:葱生江南则为葱,生于山东则为树。
章丘大葱有着2700多年的种植历史,以其“高、大、脆、白、甜”名扬全国,不仅不辣,吃起来反而有苹果或是梨一样的甜味。每年都会在大葱成熟的10月份左右举办大葱“选美”比赛,日程大约一周时间,当场评先出“葱王”,无异于一场葱界奥斯卡。有专业评委通过葱高、葱白、直径、重量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一旦评上“葱王”,这捆葱也像金榜题名一样镀了金。2008年,曾经有一捆葱拍了一万元人民币,一根葱一千元。在2020年11月15日参评的大葱中,一株2.532米的大葱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章丘大葱就像泰山一样矗立在齐鲁大地的沃土上,给整个山东冠以“葱省”的称号。
十多年前,我在山东济南生活时,每年十月份左右都会亲自去章丘(辖属济南市)挑选大葱,再买些煎饼一并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如今,虽然居住武汉,但每年仍然会吃到老家人寄来的煎饼和章丘大葱。这是童年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更是乡愁的一种寄托。
朋友们,如果您来山东,千万别忘了吃上一口煎饼卷大葱。这味道,定会让您在返程的飞机或高铁上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刘素萍,笔名泉魂江韵,山东人在武汉,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济宁市作协会员,《山东金融文学》编辑。2004年开始写作,文章散见于全国报刊杂志及公众号。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