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四个季节中,夏天往往最受喜爱,或许源于许多夏天特有的标志。
比如似火的骄阳,操场上挥洒的汗水,冰凉的西瓜、冷饮……
还有萦绕四周的蚊子。
它悄悄地降落、轻轻地找准目标位置,把尖锐的口器刺入血管,纵情吸血。
而红肿起来的皮肤与瘙痒,则是夏日里暴躁脾气的引爆点。
可怕的是,有时即使隔着衣物,它们也能穿越障碍,往屁股上激情一叮。
有时明明确认过眼神,附近没有敌蚊,身上也还是多了几个奇痒无比的“蚊子包”。
这是因为蚊子等吸血昆虫的毒素未必都通过叮咬注入。
一些虫体表面的毒毛也可能刺入皮肤,疼痛度降低却同样释放了毒素。
还有可能,是被叮咬的人自己把敌人一身毒素葬送于自身。
一抹蚊子血宣示着人类的胜利,而破碎的虫体落在皮肤表面,却也在死亡之际把最后的毒素纵情释放。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虫体直接寄生在皮内,神不知鬼不觉地犯下罪行。
蚊子通过叮咬传递毒素示意图
而引起的皮肤过敏表现不外乎皮炎湿疹,或者荨麻疹。
毒素进入体内,自身免疫系统自然也将采取措施进行防御。
于是细胞组织中释放出组织胺,这就是引起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的原因。
这可恶的蚊子是夏日里最讨人厌的存在。
不仅短暂的瘙痒,经此传播的疾病更是可能带来致命的危机。
虽然蚊子承受着最多的谩骂,但和一些同样吸血的昆虫比起来,蚊子根本就是小儿科了。
几种可怕却不太知名的吸血昆虫,每一种都是夏日好心情的破坏者,甚至是谋杀者。
蚊子
蚊子是最常见也最臭名昭著的一种,它也作为四害之一,遭到人人喊打。
虽然都是蚊子,但人们要责怪时最好也细心确认嫌疑人。
雄雌两性蚊子中,就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而言,也有好坏之分。
毕竟雄蚊是不吸血的,它们只吸食植物的汁液以及花蜜。
而只有雌蚊才真正对人类心狠手辣下针嘴。
雌蚊偶尔也吸食植物汁液,但为了完成繁殖后代的重要任务,它们只能危害人类。
只有吸食人或其他动物的血液,雌蚊的卵巢才能发育,进而产卵。
从蚊子角度看这可是维系物种繁衍的大事,在人类看来,却饱含切肤之痒与疾病之患。
通过血液的传播,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黄热病的疾病一次次在人群中爆发。
蚊子成了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对其赶尽杀绝。
登革热的症状之一,皮肤起红疹
消灭敌人固然重要,但躲避其攻击也是当务之急。
有人说蚊子偏爱O型血,但其实不同的血型对蚊子来说并没有独特的吸引力。
它们选择攻击对象的方式,主要还是基于它们几种特别的追捕途径。
蚊子对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十分敏感,远在60公里外都能搜索到目标。
这依靠的是它们获得生物信息素的嗅觉能力。
“血型说”并不成立
常常见到蚊子聚集在人们头顶盘旋的一番景象,这不是因为谁没洗头而臭得招蚊子,而是它们对二氧化碳的敏感嗅觉吸引而至。
人们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常会在头上约1米左右形成气流,于是蚊子便绕着气流飞行寻找猎物。
靠近以后,二氧化碳浓度和密度大大增加,对搜寻工作也是一个阻碍。
它们就只能转变机制,完成近距离搜寻。
人体血液中存在一种复合氨基酸混合体,与汗液结合则生成了三甲胺。
这三甲胺的气味深得蚊心,它们寻味而来,也就能感受到不同人的体温差异。
于是身体热量高,也就是新陈代谢旺盛的人群更受蚊子青睐。
接下来,它们就将伺机降落皮肤,施用叮咬大法。
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和热量的灭蚊仪器
蚊子虽可恶,但有的时候,它也因恶名远扬而给别的吸血昆虫背起了锅。
要知道,下面这几种吸血昆虫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可不比蚊子轻。
蠓、蚋
蠓(měng)和蚋(ruì)分别属于摇蚊总科下的蠓科和蚋科。
这两种昆虫体型比蚊子小得多。
蠓又被称作小黑蚊,蚋又被称作小黑蝇,南方人把两者统称为“小咬”。
然而娇小的体型只让它们更加隐匿,咬起人来却比蚊子更让人感到瘙痒。
这些小“吸血鬼”与蚊子有着类似的叮咬机制,在人群中不经意传播着疾病。
蠓科中的一些种类是丝虫病的中间宿主。
蚋科的一些种群也在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传播着盘尾丝虫病。
盘尾丝虫的不成熟形态——微丝蚴寄生于皮下形成包块。
待微丝蚴发育成熟为成虫,它们可以在包块中存活长达15年。
交配产卵后,每天生产1000条微丝蚴移动至皮肤、眼睛等部位,可能导致患者失明。
因此盘尾丝虫病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致盲疾病。
微丝蚴
锥蝽
去年7月,广州一则“8元悬赏会传播‘新型艾滋病’的小虫”新闻,主角就是锥蝽。
锥蝽又名接吻虫,以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
而它通常叮咬人面部皮较薄的部位,比如唇部、眼睑等。
鲜明的被叮咬特征让人们一举识别出是嫌犯锥蝽下的毒手。
锥蝽
锥蝽将皮肤叮咬破损后,同时习惯在伤口处排泄粪便。
这时,寄生在锥蝽体内的一种克氏锥虫就可能趁机进入人体。
更替了宿主的克氏锥虫不仅安稳寄生繁殖,更由血液逐渐蔓延至心脏、消化肌等部位。
最终人类面临的结果,则是染上可怕的查加斯病,有30%的几率引发其他并发症。
当年达尔文在环球生物调研之旅过程中,就不慎在南美洲感染了查加斯病。
他被这种当时还不知名的疾病折磨了数十年,最终和其他病一起摧残致死。
所以那张全国热议的“通缉令”下在锥蝽头上,也不无道理。
蜱虫
蜱虫也是一种略有名声的吸血昆虫。
它吸血前只有干瘪绿豆般的大小,吸血后才膨胀成饱满的模样,有指甲盖那么大。
而蜱虫在咬人时还会分泌具有麻醉作用的毒素。
这就让人们被咬了也难以察觉到它的存在。
吸血前(左)和吸血后(右)的蜱虫
人们对蜱虫充满恐惧,在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甚至谈“蜱”色变。
它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体内暗藏的病毒。
一种可怕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就常常藏匿于蜱虫体内。
通过吸血的方式,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引发例如无形体病等20多种蜱虫病。
最常见的无形体病的病死率高达12.7%~32.6%,而且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头扎进皮肤里的蜱虫
还有一种孤星蜱虫传播的中原病毒虽不致命,却让人染上生不如死的终身吃肉过敏反应。
孤星蜱虫将唾液中的半乳糖苷酶(α-Gal)传递给人类,这就是引发过敏的罪魁祸首。
此后,α-Gal在体内留存,每当吃肉时,人体免疫系统就开始猛烈攻击。
而患者要么不再吃肉,要么在餐前产后服用大量的抗组胺药来缓解症状。
孤星蜱虫
但蜱虫也有弱点,它们不会飞。
于是蜱虫的移动只能先守在草叶上,等待人或其他动物经过,再跳上身攻击。
因此在丛林茂密的地区有着更大的被侵害风险。
当到了人体身上,如果没有被发现而清除,蜱虫就能待上三天。
而清除蜱虫也需要有特别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蜱虫钻咬进皮肤,可以用酒精涂抹在它身上。
这是让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接着再用镊子取出整只蜱。
或者用烟头、香头轻烫露在体外的蜱的部分,让它的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虻
虽然前面几种吸血昆虫叮咬带来的后果严重致死,但要说吸血能力最强的,虻可就当仁不让了。
因为体型较大,虻因此有了“大号苍蝇”的名号。
同样也只有雌虻才吸人或其他动物的血,但它们可贪食多了。
虻一次就可以吸血20~40毫克,而特大型的种类甚至一次吸血200毫克。
被虻叮咬的体验也要比普通蚊子叮咬痛苦多了。
而由于大量吸食血液,也可能在伤口处造成出血现象。
通过虻传播的疾病也不少,其中就包含红斑血疹、丝虫病、炭疽等。
但是,虻对人类造成如此伤害,却在市场上卖出约600元一斤的高价。
虻虫
这是因为虻本身也具有药用价值。
一些中国人将捕捉到的虻虫捏死晒干,作为药材使用。
据说这种药材有破瘀散结等功效,因此引得人们哄买。
于是人们对虻又爱又恨,一面恐惧它带来疾病,一面又期望用它来治病。
而人类与吸血昆虫这场艰难持久的战役最终如何收场?
相信科学的方法会替代情绪上的恐惧。
*参考资料
《视觉天下. 百科知识丛书》编委会. 生物界里的大家族——昆虫[M]. 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中国科普博览. 在知乎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招蚊子?和血型有关系吗?”中的回答. 2017.06.14.
SaraChodosh. The lone star tick can make you allergic to meat, and that's not eventhe worst of it[J]. Popular Science, 2017.06.23.
一家三人被蜱虫叮咬两人身亡[J]. 扬子晚报, 2018.07.04.
EmmaHiolski. 昆虫学家着眼于蜱虫之间的化学信号以控制莱姆病[J]. Chemical & EngineeringNews, 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