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在枝头衔着果子的鸟儿看上去灰扑扑的并不起眼,但不要因此小瞧了它,这可是专家级的灭蝗益鸟——灰椋鸟。
灰椋鸟,别名杜丽雀、假画眉、竹雀、高粱头等,因为全身灰扑扑,起飞或争食时常发出“喳、喳、喳”的叫声,民间也叫它“灰麻喳子”,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23~25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
灰椋鸟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主要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也栖息于农田、路边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中,营巢于阔叶树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树洞中,也在水泥电柱顶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筑巢。性喜成群,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非繁殖期多成群活动。灰椋鸟是杂食性鸟类,主要吃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灰椋鸟最爱吃昆虫,尤其是蝗虫,是一种灭蝗益鸟。据测定,一只灰椋鸟每天可以吃掉120只蝗虫,吃饱后,它还会把剩下的蝗虫啄死。因此,灰椋鸟在抑制虫害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已被一些省区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灭蝗专家灰椋鸟捕食时不仅团队意识很强,而且策略得当。当一只灰椋鸟发现大量昆虫后,它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声音呼唤其他同伴前来。它们捕食时会大批在前面贴着地面疾飞,把蝗虫惊起,后面的灰椋鸟就在空中啄食惊起的蝗虫。有时灰椋鸟太少了不足以惊起蝗虫,它们就活动在周围的畜群身边,等它们惊飞了蝗虫,再趁机饱餐一顿。爱集群的它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当一只灰椋鸟捕食时意外受伤,其他灰椋鸟会纷纷围过来,还时不时蹭蹭它的身体,表示对它的关爱。
别看灰椋鸟灰扑扑的,它也是文人画匠笔下的常客。“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徐秀娟就为它写过一篇散文,描绘了它们傍晚大批归林时的壮观景色。江南四大才子中唐伯虎和文徵明两大才子都曾画过竹雀图。灰椋鸟是他们家乡常见的雀鸟,每年冬天都有大批飞来越冬。文徵明的《幽兰竹雀图》中,兰草竹叶对映相辉,两只竹雀闲立在竹枝上,画面格调高雅,文静淡逸,是他的精品之作。唐伯虎的《竹雀图》更显动态之美,一只竹雀静立秃枝,仿佛正在沉思,另一只落在细小的竹枝上,竹枝承受不住它的重压,看上去马上就要滑落下来,它只能紧紧地勾住竹枝,竭力保持平衡。一动一静,自然意趣跃然纸上。
正在觅食的灰椋鸟在屈原管理区古塘岔闯入了摄影师的镜头,快来试试看你的镜头能否捕捉到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