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我对书一直是,很有一种迷思……通过他们的作品,走他们走过的路,好像能触摸到他们的一个心迹一样。”伴随着当代艺术家塔可的声音从画面中徐徐道出,当满屏都被“期待下一季”的弹幕所占满,片尾的字幕缓慢滚动在视线之中时。在2月末的这个周四夜晚,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也与观众暂别,迎来了收官的时刻。
豆瓣9.5的高分,播出平台B站上近两千万的播放,还有社交平台中上亿的话题阅读量……这一切的现象都在表明,这是一部收获了口碑与热度的,相当“出圈”的纪录片,以及打破了“续集魔咒”的纪录片。其不仅延续了第一季的好评与讨论度,甚至在口碑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阅读、书籍、文学、绘本、出版……就如片名所展示的那样,这是一部将镜头对准了爱书之人,与坚守在书籍行业中人的故事。在第一季还未问世前,这样题材的作品大多会被扣上“小众”“冷门”的标签,《但是还有书籍》自然也不例外。但随着该片的播出,似乎在推翻着人们的固定印象,那就是原来在短频频盛行的当下,年轻人也会喜欢缓缓道来的、关于阅读的点滴。原来那些致力于挖掘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版人、年近期颐之年的版本目录学家、勤勤恳恳从事翻译事业的译者等的故事,都能在当下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如何在如此小众的题材之上,打通一条“出圈”的道路?就在该片收官后不久,封面新闻对话到该片的总导演叶深、罗颖鸾说出了在这部纪录片背后,他们通过挖掘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的故事,并将爱书者身上那份专注和纯粹传递给观众的创作经历。
读书之人 “与学者相处像哄小朋友一样”
在以往的文化类纪录片中,说起“阅读”“书籍”的主题时,总将其赋予极为高深的意义和厚重的概念,不少观众因此“望而却步”。可在到了《但是还有书籍》,没有文学大咖讲解经典作品背后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专家学者点评名著古籍的历史价值,更不是著名作家访谈交流。取而代之的,片中所讲述人物,是不遗余力挖掘新人且“不择手段”推荐作品的秃头编辑朱岳;是“开一辆书车行走中国”的80后夫妻;是从业五十五年,见证中国书籍设计变革与发展的宁成春……
在这部纪录片中,虽有不少在书籍领域作出贡献的人物,但更多是那些对书籍怀抱热忱的编辑、创作者、设计师、译者,是无数渺小而鲜活的“小人物”。他们关于书籍的日常,或枯燥或重复,或有趣或跳脱,但从一而终的,是对于书籍的热爱和执着。
到了第二季中,仍然保留了这样的“小而美”的叙述脉络。譬如,年近百岁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每天总要来图书馆看书;回到草原上建立了第一所公益图书馆的95后久美,为家乡的孩子们打开一扇广阔的窗口;国家图书馆的普通馆员顾晓军,在书籍中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等十几种语言……新鲜有趣的视角,不同领域的人物,让观众对于书籍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作者、编者与读者,而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层次。
“他们(拍摄人物)之间,一定是有某种共性的。一方面,其自身的专业能力肯定是过硬的;再来,他们还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如对从事的事业有非常专注的态度。”回忆起与片中人物相处的日常,总导演罗颖鸾这样说到。在镜头之中,他们对于所从事领域的努力钻研,枯坐坚守,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对于书籍的“匠人之心”。同时,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可爱的流露,丰盈的灵魂。就像吐槽自己是“重度拖延症患者”的翻译家包慧怡,与可爱手办一起工作的《哈利波特》系列译者马爱农……在大众视野中是“大神”级的人物,却展露出鲜活有趣的反差感。
“记得去拍摄版本目录学家沈老的时候,他年纪很大了,根本不晓得我们是干什么的。他每天的生活也很简单,坐车去南京图书馆后,一整天就在扑在《黄丕烈题跋集》的编撰上。”但纪录片的拍摄,往往需要多元的取景画面,于是这时,主创团队需要哄着这位近百岁的老人换换位置和场景。“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就嬉皮笑脸地哄他,就像哄小朋友那种。”
读书之触动 “无用的专注也会打动人心”
当爱书人的纯粹与可爱的表达,配上画风俏皮的简笔动画,摆脱宏大叙事和沉重主题的《但是还有书籍》,总给观众一种清新欢快的叙事节奏。可是,当点进该片的评论区中,总不乏“泪目”“看哭了”等留言。在豆瓣网上,一句“永远可以为了一些纯粹的坚持热泪盈眶”的高赞评论,似乎简短地总结了观众的心声。
这类情感的突然涌动,也许来源屏幕外同为热爱书籍观众的共情。就如在片中首集所播出的画面中,作为国家图书馆馆员的顾晓军,在业余时间学习了法语、波斯语、希腊语等十余种语言,在念到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最后一课》片段时,情不自禁地哽咽了起来,读罢,更是泪流满面。
说起这段被网友讨论良多的“高光”场面,总导演叶深也谈到,其实刚开始看到剪辑出的成片时,自己也疑惑中间是否省略了一些画面,为何顾晓军会突然泪奔,结果看了原片后,又带入了这位爱书者的特质,也变得合理了起来。“读书,本来是一个很私密的事情。比如我们在看一些书的时候,其实有一些你很容易共情的地方,会让你情绪会失控。”
顾晓军流泪用法语朗诵到《最后一课》,漫画家赵佳经历诸多磨难始终没有停下绘制作品《黑血》的脚步,热爱读书的少女拉姆看到母亲在辛苦工作时质疑自己“没用”的苦恼……这些爱书之人的思考、困惑、坚持,都在不经意间让屏幕那一面的观众红了眼眶。“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触动点。”叶深也说到分析到观众会“泪目”的原因。“比如,包慧怡说自己是‘忘我而无用的专注’这点,我觉得对于喜欢读书的观众来说,应该能领会到那种感觉。当你认真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得到的那种安慰或是满足感,我觉得观众应该也有共情。”
其实,在画面之外,不少拍摄者所从事的行业,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低落和波折。无论是出版业还是实体书店,都在网络和疫情的冲击之下,面临着并不乐观的境遇。但在正片之中,却鲜有这样沉重的议题,哪怕出现也以调侃的方式一笑而过。据叶深透露,片中的漫画家赵佳,在创作《黑血》时遇到了亲人的病重与经济上窘迫的双重难题,可片中的故事却未把其最惨痛的部分放入其中,而是进行了较为克制的讲述。
“倘若想要煽情的话,片中有大量的故事可以讲,但我们总体还是比较克制。因为拍摄的对象都非常乐观,更没有所谓的‘卖惨’,他们都非常的乐观。”叶深这样说到。
读书之本质 “做快节奏时代的慢阅读故事”
当《但是还有书籍》尚未播出时,一档讲述“阅读”主题的纪录片到底能否放低姿态,引起年轻人的广泛共鸣,让不少业界人士观望好奇其播出效果。而当这部作品走到第二季,能否维持前作的好口碑,破除影视作品中长期存在的“续集魔咒”,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随着第二季的收官,这些疑问也慢慢尘埃落定。截至收官之夜,该片的豆瓣评分停留在了9.5分的数值上,比第一季高出了0.5分。
在第二季正式开播前,叶深和罗颖鸾也说起了那段焦灼又难熬的时光。作为在纪录片领域沉浸多年的从业者,他们也表示大众普遍对于新事物有着“初恋光环”,又因书籍主题的作品难以在视觉上多做花哨的创新,所以他们面对了巨大的压力。
“创作前期,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主创还是做到了一些变与不变。不变的在于,第一季时,我们选择了在与书籍相关的不同行业中闪闪发亮的人物故事,这一点我们没有变,我们还是想去寻找这样的人物。但是在创作上,我觉得除了第一季固有的模式之外,其实我们也做到了一些突破,譬如时长的增加,故事深度和逻辑性的丰富,以及片中插入动画的画风调整,我们都尽量让它更精彩一点。”叶深总结到。
而早在该纪录片立项之时,叶深就讲到,在快节奏时代去讲一个关于阅读和书籍的命题,如何让其“年轻化”,两位总导演也苦苦思索过。最终,主创团队也坚持,在这个流量崇拜的环境中,沉下心去挖掘拍摄那些沉迷在书籍,并奉献出一生的人士。
“不是说因为现在处在短视频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把剪辑率提到多少,镜头量一定要上到多少。我们首先放弃了这种所谓的快节奏,而是保留了一个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
在采访的最后,两位导演也说起从作品中收获到的那些看似微小,却难以消散的满足时刻。虽该片第一季播出后,曾入围和拿下过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主流奖项。但这些记忆深刻的喜悦,则来自于观众、拍摄者、读者的认可。
罗颖鸾曾在导演手记中写下,当时拍摄沈老时,明明团队做了大量的功课,却在专家面前无处遁形,一开口就被评价是“外行人”。但在纪录片播出后,沈老通过图书馆的人员看完了整集,最后说到“不错不错,没有一句外行话,没有浪费时间”。罗颖鸾也感叹:“一直被老先生嫌弃外行的我们,终于得到他的肯定啦。”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观众的肯定认可,充斥在了罗颖鸾社交平台的私信中。“观众给我发私信说,看了我们的片子,回想到小时候看书时的热情饥渴,看了片子之后重新就想去看书了。还有一些人,说会想从事这些行业什么的。我们挺受触动的,也很开心。”
罗颖鸾说到,在出版行业中,有一种图书类型称之为“桥梁书”,其带领人们走进文字的世界。在她看来,《但是还有书籍》也是作为“桥梁”的纪录片,去帮助那些优秀的书籍作品,抵达属于它们的读者。而在该纪录片播出后,不少原来“冷门”的书籍突然销量大增,开始加印。“作品展现出的书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如果观众因此感兴趣而去阅读那本书,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本文图片来自《但是还有书籍》官方微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