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门诊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说她特殊是因为她的病虽然听起来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却可以致命。不要认为杜杜在危言耸听哦,不信您接着往下读……
患者女性,69岁,主诉觉得右耳朵里一阵阵发疼,自己用棉签掏耳朵发现有血,就去附近的医院看病,医生说耳朵里有个小虫子,建议她来我院取出,于是她来到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我们在硬性耳内镜直视下发现患者的右耳里果然有一个正在活动的小虫子。当我们告诉患者小小的虫子也可以致命时,患者都觉得不可思议,不就是一个虫子吗 ,直接取出来就完了,怎么说的性命攸关了呢?
询问病史得知她凌晨刚坐飞机从尼泊尔旅游回来,再问她是否去过什么特殊的地方譬如说丛林什么的,患者均说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给完美的旅行画上了不完美的句号呢?
还是让杜杜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病吧!
1.蜱虫是什么?
蜱虫(俗称草鳖子)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蜱的危害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骚动的部位。此例患者发生部位在外耳道,因为外耳道比较隐秘、不易骚动。
3.蜱的好发时间
蜱虫一般在4月到10月活跃,好发于丘陵地带,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
4.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5.临床表现有哪些
轻者表现为炎症的特征,可在叮咬部位出现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肿胀,患者出现水肿性红斑、瘙痒、疼痛等症状,继而形成溃疡,流黄色液体,不久自愈。严重者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甚至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本例患者蜱叮咬后出现耳部瘙痒、剧痛,叮咬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
6.发现蜱虫咬伤怎么办
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都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一旦找到了它,一定要即刻将它从皮肤上清除,这很重要,如果放任不管它,它会越钻越深。
此时切忌不能立刻打死虫子,也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因为蜱虫的头部和两只"脚"上有倒钩,它会深深埋入皮肤里,你强行拔除时只会越拉越紧,这样即使你把虫子拔掉了,但有可能它的头还留在皮肤里继续感染。
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来医院,交给医生来处理 。医师刘茉先用酒精棉球堵住这位患者的外耳道内口,目的是防止它进一步往里面跑,然后用酒精棉签涂在它的全身,给它“麻醉”,让它自行松口,然后我们用中耳钳将其完整取出,取出后的活蜱虫我们用火将其烧死后才放入医用垃圾。
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也要进行消毒。对于取出蜱虫处的皮肤,局部我们也用酒精给予彻底消毒,同时再次确认是否有残留的蜱虫肢体。
同时告诉患者要口服抗生素治疗,近期内避免耳朵进水,定期复查,自己也仍需经过20天左右的观察期,一旦出现反复发热(38.5℃以上)并伴有嗓子痛、身上出现红点(小米粒大小的红点,类似出血点,全身都有可能出现)等,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7.如何做好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进入有蜱地区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回去后淋浴,以冲洗掉可能攀附在你身体上的蜱虫。
(2)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打扫,防止寄生物滋生。
今天杜杜所讲的这位患者耳朵里进的蜱虫就是其中的牛蜱俗称牛虱子,属蜱螨类蜱总科的节肢动物,主要以附在温血脊椎动物体上吸血为食,是人类和较低等的动物很多传染病的重要媒介。当哺乳类散发出的丁酸气味刺激到幼虫,幼虫便会吸附于宿主。吸饱血后,幼虫落地并蜕皮,成为8足的若蜱。若虫也等待适当的宿主,吸饱血後又掉下来蜕皮变为成虫。
后来我们又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牛时,患者猛然想起她旅途中曾经过一个牛的牧场,也许这就是她患病的原因吧......
最后杜杜还是要提醒大家出门在外旅游欣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1.王长青, 马志强, 刘平华, et al. 耳蜱虫患者31例临床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7(3).2.孙清廉.蜱虫病很危险加强预防是关键[J].健康生活,2012(8):25-25.
作者:杜晶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