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典故如沙滩彩贝,且不断推陈出新,每一典故都有其源头和故事。如河南方县金汤寨村,就是名典“固若金汤”的源头;卢氏县留书村是典故“雁足留书”的源头。而著名典故“梁上君子”的源头就在漯河郾城王村。
故事发生在东汉陈实家。陈实,字仲弓,颍川郡许(今河南郾城台王西村)人。生于东汉和帝永元15(公元103)年。自幼家贫却勤奋好学,受县令器重,推荐他到京师洛阳太学就读。后经司空黄琼荐聘,先到闻喜县当县令,后任太丘长。他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对上不献媚,对下不骄横,受到社会的称颂。
桓帝延禧9年(公元166年),由于宦官专权,是非颠倒,买官卖官成风,引起李鹰、陈蕃等一批士人的不满,联合起来抨击。于是有人勾结奸佞,诬告李鹰等人“诽讪朝廷”,称之为“党锢之祸”,陆续被处死或流放。陈实也受到牵连,在有关人员纷纷逃匿的时候,他却自己走进监狱,泰然说:“我不入狱,党人没有依靠”。次年,在一些正义大臣的多次请求下,朝廷才将“党人”赦归故里。
陈实被赦后,隐居郾县。由于他品德高尚,办事公平,本地人有了争执,常请他评判,当事人无不心悦诚服。有一天,小偷乘夜色窜入他屋,尚未行窃,却被发觉,赶快躲于尾梁之上。陈实不惊呼,不打骂送监,却从容披衣,唤子孙床前训诫道:“为人在世,要严待自己,学好向上。有的人未必生来就坏,若恶习成性,就会变成真正的坏人。”儿孙们都点头称是,稍停,他手指上方,缓慢地说:“此梁上君子,可能就是这类人。”小偷听后大惊,立即投身于地,叩头谢罪。陈实开导说:“看你的相貌,不象坏人,可能因生活所迫才这样的。”小偷说:“家有八十老母,无力奉养,生此心”。陈实忙扶起小偷,让家人送绢三匹,白米一石,让他回家耕作孝母。小偷涕泪谢恩,发誓永不行窃。
灵帝中平4年(公元187年),德高望重的陈实与世长辞。海内凭吊者达3万人,府丞亲为主祭。中郎将蔡邕撰文并书、刻石立碑。大将军何进赠谥“文范先生”,葬于郾城台王村北。墓前石碑,上书“汉太邱长陈实墓”。清乾隆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陈实,建一砖石结构的无梁亭,拱形屋顶上扣彩色疏璃瓦,屋檐四周伸出象鼻,鼻上系着铜铃,迎风叮咚作响。昭示后人:愿天下永无“梁上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