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含拼音Shé Hán
别名蛇衔(《本经》),威蛇(《日华子本草》),小龙牙(《斗门方》),紫背龙牙(《本草图经》),紫背草(《仁斋直指方》),蛇包五披风(《植物名实图考》),五匹风(《草木便方》),五皮风、地五甲、五爪龙(《分类草药性》),地五加、五爪虎、五叶莓(《贵州民间方药集》),地五爪、五虎下山(《江西民间草药》),五爪风、五星草、五虎草(《湖南药物志》),五爪金龙、五叶蛇莓(《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本经》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蛇含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态蛇含,又名:蛇含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主根短,侧根如须状丛生。茎多数,细长,略匍匐,具疏生的绢状毛。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较小,柄短;掌状复叶;小叶3~5,椭圆形或狭倒卵形,长2~4厘米,宽0.5~1.7厘米,先端浑圆或钝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粗锯齿,下部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脉间有绢状毛;托叶阔披针形,基部与叶柄结合。花小,成顶生的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5,卵状披针形,副萼5,近线形,背面均有少许毛;花瓣5,黄色,倒心脏形,先端稍凹;雄蕊多数;雌蕊多数,着生于花托上。瘦果有纵皱,无毛。花期4~5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坡或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本草图经》:"味辛甘,无毒。"
③《草木便方》:"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惊痫高热,疟疾,咳嗽,喉痛,湿痹,痈疽癣疮,丹毒,痒疹,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瘘恶疮,头疡。"
②《别录》:"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
③《药性论》:"能治丹疹,小儿寒热。"
④《本草拾遗》:"主蛇咬。"
⑤《日华子本草》:"能治蛇虫蜂虺所伤及眼赤,止血,熁风疹痈肿。"
⑥《本草图经》:"治咽喉中痛,含咽之。"
⑦《植物名实图考》:"治咳嗽。"
⑧《草木便方》:"发汗解肌。治风痰咳嗽,惊痫,洗眼消毒。"
⑨《分类草药性》:"治咳嗽,风寒湿气,跌打损伤。"
⑩《湖南药物志》:"治疯狗咬伤,脚背痛,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煎水含漱。
复方①治小儿惊风:㈠五皮风四钱,土升麻三钱,辰砂草二钱,银花藤二钱,土瓜根二钱。煎水服。㈡五成风三钱,全虫一个,僵虫一个,朱砂五分。各药研成细末,混合成散剂,开水吞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温疟、发高烧、咳嗽:五匹风五钱,白蔹二钱,紫苏三钱。加水煎汤,于发疟前两小时服用,每日一剂,连服三剂。(《贵州民间方药集》)
③治疟疾:蛇含五至七株(以无毛茎细者为好),泡开水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伤风咳嗽:五皮风、排风藤。煎水服。
⑤治百日咳:五皮风五钱,生姜三片。煎水服。
⑥治麻疹后热咳:五成风、白蜡花、枇杷花各三钱。研末,加蜂蜜蒸服。(④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风湿麻木:五匹风、生姜。熬水洗患处。(《贵州草药》)
⑧治痈肿,偏头痛:蛇含全草捣汁搽,或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⑨治金疮:蛇含草捣烂敷之。(《肘后方》)
⑩治赤疹:蛇含草捣令极烂,敷之。(《古今录验方》)
⑾治蛇咬伤:五爪龙、山棕子各三两,一条边一两。上药一半煮汤,一半杵烂敷伤口。(《闽东本草》)
⑿治蜈蚣螫人,蛇含草挼敷之。(《斗门方》)
⒀治身面恶癣:紫背草入生矾研,敷二、三次。(《仁斋直指方》)
⒁治角膜溃疡:鲜蛇含全草三株。洗净,捣烂,敷患眼眉弓,一至二日换药一次。(《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⒂治雷公藤中毒:鲜蛇含全草二至四两,鲜构树枝梢(连叶)七、八枝。捣烂取汁,加鸭蛋清四只混匀,灌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⒃产后泻痢用蛇含极一反,浓煎服下。
⒄刀伤出血。用蛇含草捣烂敷伤处。
⒅身面恶癣。用蛇含草加生矾研敷。
⒆蜈蚣、蝎伤用蛇含划揉碎敷伤处。
⒇痈肿瘀血、产后积血等。作蛇含、大黄、附子、芍药、大戟、细辛、独活,黄芩、当归,莽草、蜀椒各一两,薤白十四枚,共研为末,在夺酒中泡一夜,加猪油二斤熬成膏收存,用时每服一弹丸大的经量,温酒送下。一天服两次。病在体外,则用膏敷涂。此方名"蛇含膏"。
临床应用治疗肠梗阻:取鲜蛇含全株4两,捣烂绞汁,冲入等量童便,稍加热,缓缓服下。冬季用干品,每次2两作煎剂,冲等量童便内服,同样有效。服药后如有剧烈呕吐吐出药液时,应补足服药量;采取小量多次服药方法,一般第2次服药即不呕吐。临床试治数例,均在24小时内见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