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陆生作。今晚我们分析六年级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我所分享的只是个人的一些阅读理解,不一定对,但应该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我希望通过对语文课文的解读,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恰好《丁香结》又是一篇新选入的文章,正新鲜。把它读清楚,能帮助想清楚写清楚。
我前面发的是《丁香结》的原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大家可以比照着看一眼,哪里改了,为什么要这样改。这也是练习写作的一个方式。不是说“作文是改出来的”么。虽然我不是十分认同这个观点,但是修改对写作来讲真是非常重要。因为读者对象不一样,所以《丁香结》有些话就删改掉了,放进课本里的文章当然要更适合于学生阅读。
《丁香结》这篇课文,我主要讲三个写作知识点:
第1点:一生多(梯度、互文)
第2点:引用——设疑——解答
第3点:情——景——理
这三点恰好可以将这篇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丁香,第二部分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叫丁香结”,第三部分讲出一个道理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三部分恰好对应这三个写作知识点。语文课上的分段可能不是这样的,我是从写作上来讲的,分这样三部分很清楚。
半树银妆
一生多(梯度、互文)
我们先讲第1点“一生多”,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丁香的。
写丁香花,作者用了好几个角度,我这里列了四个角度:第一个是品种,第二个是地点,第三个是时间,第四个是感觉。
从品种上说,她写到了两种丁香,一种是白丁香,一种是紫丁香。
从地点上说,她写了街旁的丁香、校园里的丁香、斗室外的丁香。
从时间上说,她写了白天的丁香,写了月夜里的丁香,写了细雨迷蒙中的丁香。
从感觉上说,她写了看到的丁香、闻到的丁香、心里想到的丁香。
你看,即使写丁香这样一个东西,也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分开来写,一生多。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就能够立体地把丁香给写出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丁香的方方面面。
其中,这个“地点”——街旁、校园里、斗室外,它其实有一个梯度在里面,有一个“从远到近”的感觉。作者先写了城里街旁的丁香,再写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再写自己住的斗室外的丁香,这三点一线其实是一条路,读的时候有回家感觉——从城里到城外,再到自己斗室里。这样一个从远到近的梯度感,它不仅仅是讲地理上的从远到近,也是讲作者对这些丁香熟悉程度,当然是斗室外的丁香最熟悉,校园里的次之,街旁的不过是路过看一眼、回头望一眼。
这“一生多”是我的其中一句作文口诀,非常实用。
我们平时写一朵花,我老是举这个例子。我举一,反三归你们。
这朵花是“一”。你就捏成一个拳头,然后伸出大拇指、伸出食指、伸出中指、伸出无名指、伸出小拇指,每一个指头代表一样东西,比如:写一朵花的形状、花的颜色、花的香味、花的触感、有蜜蜂来采花、花在风中怎么摇,等等。这便是生出来的“多”。
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同看这一朵花,把每一个角度写下一句话来,连起来就是非常立体的一段话。这只是用“一生多”来写一段话,用它来构思作文结构也是可以的,我在公众号上发过几篇文章就谈这个问题。以这篇《丁香花》为例,我刚才讲了的——课文当中写丁香也用到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品种、地点、时间、感觉。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课文在写丁香的地点变化上,除了刚才讲了的“梯度”,还可以讲一点“互文”。我们学古诗的时候,老师会讲到互文,有几个经典的例子: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
秦时明月汉时关。难道到了汉朝,明月就不是秦时那个明月了?天上就一个月亮,明月还是那个明月。这句诗写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明月、秦朝的关塞、汉朝的关塞其实都是一样的。课文《丁香结》写丁香也用到了“互文”这样的方式。
比如说,写到城里街旁的丁香写白天,写到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写月夜,写到斗室外的丁香写细雨迷蒙。夜色中,校园里的丁香,白的潇洒,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难道此时此刻街旁的丁香、斗室外的丁香就不潇洒不甜香了?一样潇洒一样甜香啊。
也就是说,丁香的特点,“我”把它写在城市街旁了,再写校园里的丁香时,就不要重复使用了。要节省笔墨,把笔墨花在刀刃上,讲过了不要重复写作,要传达有效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即使要重复,最好变着花样来,如同样写写丁香的白,一会是“半树银妆”,一会是“檐前积雪”。
强调下:互文的概念,传递一个有效的信息,不要重复笔墨。
像盘花扣吧
引用——设疑——解答
接着讲第2点“引用——设疑——解答”。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第四段,作者引用了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然后她就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这个说法?
其实我,们看到文章的题目“丁香结”的时候,已经有这个疑问在了,它为什么叫丁香结?凡事都有一个由来,那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以“丁香结”为题的原因所在。这题目看似简单,实不简单。
提出了问题,作者就要给我们解答。一般说来,一篇文章必是指向已知的。
作者将她的经历分享给我们。读了她引用的古诗,读了她提出的疑问,作为一个读者同样有这样一个疑问存在——为什么叫丁香结?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解答: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发现丁香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哦,如此,她恍然大悟。读者也明白了,原来丁香结是这么来的。叶圣陶讲:“记叙文所给予读者的,无非是知识、情味、教训三种东西。”我们读《丁香结》到此,情味有没有不好说,各人感受不同,但知识一定有了。
我们熟悉的写作方法中,有一个修辞手法叫设问,一问一答。在这里,作者提出了疑问又给出了解答,其实也是一个设问。只是没有问号而已。学习写作,最好不要被表面现象困住,而要理解透彻,活学活用。设问,我们不仅要把它看作一个修辞手法,还要把它看作一种文章结构——前面提出一个问题,后面去解答。它很容易制造出悬念,引人好奇,同时也是推进情节发展、将文章往前推的好方法。因为问题提出来了,总要给出解答的,文章是让人解惑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段落之间的关系就这么连贯起来了。所以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多问自己一些问题,“问答”是一个写作方法,自问自答很重要。即使不将问题写在文章中,也依然有提问存在,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白丁香
情——景——理
再讲第3点“情——景——理”。
“情景”是一个词语,但是我把它看作一种写作方法:带着你的情感去看景物叫情景。王国维讲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的情感会影响你看东西的眼光,会爱屋及乌,会一白遮百丑。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美一点;心情糟糕,看什么都不顺眼。作者在写丁香花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很喜爱丁香花的,“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她是倾注了情感在里面的。
写作文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星空是这样的,梵高看到的星空却是那样的。同样一片树叶,同样一朵丁香,有人觉得好看,有人觉得香,有人觉得不好看,有人觉得难闻,这些都是对的、真实的。就是说,对一个东西的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就像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我们看上去是红绿的,但红绿色盲的人看起来就跟我们不一样。这不是对错的问题,只是主观感受的问题,它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去写一个东西,把自己的那个感受写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就容易做到与众不同,即使不被认同,至少你的表达是真诚的独特的有价值的。
作者来写《丁香结》这篇文章,她肯定也是因为喜欢这个丁香花,然后对它有关注,然后从它这里感受到了一点东西,才拿笔来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个经历、积累、触发、生发的过程,情动而辞发。她受到了丁香花的影响,她受到了一个写作的触发点。什么是触发?就像电灯开关一样,一按,灯就亮了。丁香触碰到了作者,作者想啊——为什么叫丁香结呀?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谈到这里,我留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作者引用了古诗,还适合引用戴望舒的“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吗?
雨巷
讲了“情——景”,我们再来讲“景——理”。
作者写丁香花,写这篇《丁香结》,她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最后的一段话:“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她借丁香花这样一片景,看到了人在生活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那么,景色跟人情事理就结合起来了,人周遭的东西都是人的镜子,所以我可以给这个写作方法四个字:由物及人。——这点,与我们平时学习当中碰到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它们差不多的。这样去写一个物或写一片景,就容易把文章写准确、深刻。丁香花就是一篇写物的文章,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丁香花本身——各种时间、地点、状态里的丁香花,也让不同的读者产生更多的共鸣,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体悟就会变得深刻一点点。我们看过了就会觉得难忘。
恰好这一个单元有要求“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写作时实在也是这样的。作者写丁香花,以丁香花为起点,从它这里想开去,发散又聚焦,不止“联想”。当然要注意,请特别注意:阅读、写作不仅仅是奔着中心去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清楚动机,注意过程,别只盯着结果。结果,会让花早早凋谢了。
我们今晚所做的分享,只是阅读的一条道:读课文,学作文,阅读指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