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新闻”报道:为了让死亡更有尊严,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允许患者先签署“生前预嘱”。
在江苏省老年病医院病房里,70岁的退休教师殷惠铭签下了一份生前预嘱:当生命支持只能延长死亡过程时,放弃心肺复苏、放弃使用呼吸机、放弃使用喂食管、放弃输血、放弃使用昂贵抗生素。
看完殷惠铭的故事,小编心中无限感慨,也非常支持!为殷惠铭点赞!
人,一生活着要有尊严,最后时刻走的也要体面,不要为了所谓的孝顺,让亲人遭不必要的罪。
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也害怕面对亲人的离去。所以当自己身患绝症,或者对身患绝症的亲人,不管付出多少,都希望能尽一切方法抢救,让其可以延长存活时间。
但近年来,也有另一种观点慢慢在发声:多数抢救会造成创伤,患者在临终前可能要承受极大的痛苦,生存质量并不高。“尊严死”和“生前预遗嘱”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甚至深受中老年朋友的赞同。
琼瑶:79岁公开遗嘱,尊重死亡!
琼瑶79岁时,曾在网络上公开了自己的“遗嘱”:
我已经79岁,明年就80岁了!这漫长的人生,我没有因为战乱、贫穷、意外、天灾人祸、病痛……种种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上苍给我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我会笑看死亡。我的叮嘱如下:
一、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时让我作主,万一我不能作主时,照我的叮嘱去做!
二、不把我送进“加护病房”。
三、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
四、同上一条,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五、我已经注记过,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罗点点: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60多岁的她曾做过12年医生,见识太多死亡。
有一次,她与几个医生朋友聚会,谈论起死亡:“我们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工业化’的死去。”
那样死去,太较劲,也很难堪,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死亡真的来临,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强的救治,其实都是徒劳的。
几个朋友开玩笑,要不要弄一个俱乐部,叫“不插管俱乐部”,临终时绝不过度抢救,让身体自然死去。最后,十几个爱说笑的人在一间简陋的老人公寓,嘻嘻哈哈地宣告俱乐部成立了。
直到有一天,罗点点无意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这是一份美国有400万人正在使用的叫做“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刻,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她说:“我在想会不会有一个好的办法,让我们在生命最后的这一段时间,不要那么痛苦,不要那么惊慌失措,不要受那么多的罪。”
罗点点更希望人们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面对死亡——尊严死。“所谓尊严死,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2011年的11月23日,一篇名为《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的文章,在美国社会和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和辩论。作者是一名医生,叫肯·穆尤睿(KenMurray)。
查理拒绝了名医的治疗方案,他关掉了自己原本做得很成功的诊所,从此再也没有去过医院。
查理把时间全用在了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上,尽可能地找到最惬意的感觉和状态。他完全没有做化疗和放疗,也没有再做任何手术。
几个月以后,查理在自己的家里病逝,亲人们都陪伴在他的身旁。美国著名的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几乎没在他身上花钱。
当然,查理不是为了给已经千疮百孔的Medicare省钱,他是为了自己在人生最后的珍贵时光里,尽量享受生活,少遭罪。
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查理选择了质量。
虽然美国人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忌讳谈“死”这个话题,不过究竟如何死亡?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容谈论的事情。
毫无疑问,医生也是人,也会面临死亡和病痛的折磨,但似乎从来没有人研究过,这个群体会在死亡的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查理的选择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虽然为尽天职,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自己使用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治疗手段。
恰恰相反,他们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却选择了最少的治疗!原因正是因为医生们的专业训练,让他们深深明白药物和手术的局限性,以及它们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摧残和巨大的痛苦。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我们常常选择了痛苦而昂贵的抢救,徒劳地试图延续亲人将逝的生命,而掌握了最丰富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医生们,却为自己选择了最好的临终方式:呆在家里,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改善生活品质,而不是延长生命!
虽然这离严格意义上的“安乐死”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迈出
真是太震撼了!发给朋友们看看吧!对于“尊严死”和“生前预遗嘱”,你是怎么想的呢?
来源 | 环球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