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掌握一门外语,在战国时期孟子早已给出了适用古今的学习方法。
战国中期,听说宋王偃想要“行王政”雄霸天下,孟子便从齐国来到宋国,宋国太宰戴不胜对宋王偃治下的真实国情深感忧虑,于是向孟子请教,怎样才能提升宋王偃的德行,改变国君的思想,扭转宋国的命运。
孟子好用比喻,沉默许久回答戴不胜:“比如,一位楚国人要学齐国话,那么要请楚国人教他?还是请齐国人教他?” 戴不胜:“当然请齐国人教啊。” 孟子轻叹:“请一个齐人教导,可是周围有许多楚国人吵闹干扰,在这样的情形里纵然天天鞭打督促,他也学不会齐国话。如果带他到齐国,住上三年五载,他自然而然就会说齐国话了...” 戴不胜打断孟子的话:“宋国也有薛居州这样的贤士啊。”孟子表示,单凭薛居州一个人对国君的影响是不够的,因为宋王身边的仆臣多是奸佞馋谄之徒,终究摆脱不了众多小人的负面作用。
戴不胜感慨万千,宋国好大夫太少了,难怪君王无道啊!
出于: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第六章》:“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一傅众咻:比喻学习或作事受到干扰,就不能有所成就。常用来表示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学习的方法有许多,情景学习是最没有压力的一种。但是无论学什么,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