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船歌》中唱道: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幅热火朝天的渔家乐画面跃然于眼前。但我对这一句始终感到困惑,在这首歌曲发行的20世纪60年代,赫哲族全体人口不足1000,怎么撒开的1000张网呢?
赫哲族捕鱼
那啥,以上是故意抬杠的玩笑话,艺术当然允许夸张,不然白发就更不敢3000丈了。夸张归夸张,但赫哲人是擅长打鱼的渔猎民族是事实,黑龙江省境内各大领域鱼类资源丰富也是事实,本篇要介绍的就是备受黑省人民推崇的江鲜鱼类----“三花五罗十八子”。
先说“三花”,即鳌花、鳊花、鲒花。翘嘴鳜
第一,“鳌花”就是翘嘴鳜,学名Siniperca chuatsi,鲈形目真鲈科鳜属。此鱼以刺少味鲜著称于世,自古享有崇高地位,著名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鳜鱼即指此也。有人可能觉得它是江南特产,实际上翘嘴鳜分布很广,南北各大水系均有之。黑省水域的鳜鱼因天寒水冷而生长缓慢,肉质和味道更高一筹。鲜活的鳜鱼适合清蒸,尤以一斤半以内的最佳,太大的味鲜但肉硬。
长春鳊
第二,“鳊花”系指长春鳊,学名Parabramis pekinensis,鲤形目鲤科鳊属。看上去很像武昌鱼有没有?确实有点像,体型都是扁扁的菱形,但武昌鱼是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二者同科而不同属。长春鳊生长缓慢,一般在1斤左右,特点是脂肪含量丰富,而且脂肪含在肉间,肉嫩味鲜,可煎可炖,煎炖皆宜。
花鮕
第三,“鲒花”是什么?很多网上资料都说是江里的鲫鱼,不对,鲒花实际上是指花鮕,学名Hemibarbus maculatus,鲤形目鲤科鮕属,也叫花骨鱼。体长,体侧和背部青褐色, 腹部白色,体侧中轴有数量不等的黑斑块,故曰“花骨”。此鱼个头不大,0.25公斤左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江鲜。
然后是“五罗”,即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哲罗鲑
第四,哲罗即哲罗鲑,学名Hucho taimen,鲑形目鲑科哲罗鱼属,是一种冷水肉食性鱼类。体大凶猛,身长在1米以上,著名的新疆喀纳斯湖的湖怪极有可能是巨大体型的哲罗鲑。难能可贵的是,此鱼虽然属于傻大黑粗一路,但肉味鲜美,怎么做都好吃,可惜日渐稀少。
三角鲂
第五,法罗指的是三角鲂,学名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武昌鱼一样属于鲤科鲂属,因而也比长春鳊更像武昌鱼,体大肉厚,骨刺较少、肉质嫩滑,宜煎宜炖,用之吊汤则味美鲜香,为淡水鱼类中的珍品。
瓦氏雅罗鱼
第六,雅罗的正名是瓦氏雅罗鱼,学名Leuciscus waleckii,鲤形目鲤科雅罗鱼属,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各水系,也叫滑子鱼、白鱼。此鱼味道极鲜,但寻常人等轻易品尝不到,盖因其被捕后极易死亡,且其腹部体壁薄、常破裂,肠内污液外溢而影响品质,如能保证新鲜度,则酱焖、香酥、炖汤均佳。
胡罗
黑龙江鳑鲏
第七,胡罗的真实身份有点神秘,很多黑省人也只知俗名“葫芦籽”,让本砖家颇费了一番周折,不过最后还是“研究”出来了----胡罗指的就是黑龙江鳑鲏,学名Rhodeus sericeus,也叫斯氏鳑鲏,鲤科鳑鲏属的小型鱼类。不清楚此鱼如何能进入“三花五罗”之列,其个头很小,最大不过火柴盒大小,食用价值似不太高,倒是很受原生鱼饲养爱好者追捧。
铜罗
白吻梭鲈
第八,铜罗比胡罗更神秘,经仔细对比,本砖家认为铜罗应为白吻梭鲈,学名Sander lucioperca,鲈形目河鲈科。上图即饶河政府提供的“铜罗”照片,下图即是白吻梭鲈,特征完全一致,而且白吻梭鲈在上个世纪中叶由中亚引进黑龙江水系放流,从而定居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和兴凯湖成为陆封性物种,地域也能对得上。此鱼肉嫩少刺,蛋白质含量高于鳜鱼20.53%,5种致鲜氨基酸含量也高于虹鳟,为名贵水产。
如此,“三花五罗”就逐个验明正身了,至于“十八子”嘛,却是一笔糊涂账。黑省水域中以“子”字结尾命名的鱼类不少,比如岛子(翘嘴红鲌)、七里浮子(鳇鱼)、牛尾巴子(乌苏里鮠)、鲤拐子(鲤)、鲫瓜子(鲫)等等,凑够十八种没问题,但我认为十八应为约数,并非实指,故不再一一介绍。事实上“十八子”后面还有“七十二杂鱼”,就更麻烦了,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