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说:我大二,从大一起开始认真读一些书。读了一些书之后,感觉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与他们谈不到一起,觉得他们很俗。有时候看着他们的所作所为觉得很可笑。我该怎么面对?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吗?越来越觉得与他们交往有点浪费时间,但是自己又觉得不应该姿态摆得太高,现在有时候都是自己独自一人。
坦白说,大多人答题的内在动力,都是在试图修正你“看不起周围人”这个政治不正确的想法。
这种道义上的说教治标不治本,克制非但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还容易演化成另一种不易被觉察的戾气。
大家都劝你多读少想,可要是思考的方向就反了,书读的越多越孤僻厌世的人还少见吗?
所以我的建议如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初期言行上装作尊重周围人是很有必要的。
但要对自己绝对坦诚,有了什么想法首先别管正不正确,而是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读了一些书就看不起周围人,其实是大多人都必然会产生的优越感。
觉察到“看不起周围人”这一点并不难,区别是如何对待这种想法。
你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你会不会在读书之后看不起之前的自己?
第二个问题是,你看不起别人,究竟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还是比别人幸运?
等你试想过“倘若我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学到这些技能,言行是否会和周围人一致?”之后。
或许会产生一种后怕的侥幸。
你看不起周围人是因为你只看到你拥有了别人不曾有的信息和技能,而在你思考过为什么会拥有这些优势时,答案往往是因为你走运。
无论是巴菲特所举的“卵巢彩票”的例子,还是由于你机缘巧合之下,看了某本书,经历了某些事,你的所有优势,都是巧合。
区别无非是,先天的幸运和后天的幸运。
当你思考到这一层,大概对周围人的轻视会瞬间转化为同情,而对自己的优越大概会演化为庆幸。
正常人的下一步想法,大概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幸运。因为在另一些人眼中,你也成了被同情和怜悯的对象。
在这种想法下循环,你就会越来越接纳自己,因为你深知在之前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根据当时已有信息和能力下所做的最优解。
你也会越来越同情比你愚昧的人,因为你会看到他们愚蠢的言行,都只是在缺乏必要信息和能力之下所做的竭力挣扎。
当然把这种思考方向扩散下去,你就会拥有强大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作为既得利者当然想了解更多这世界隐藏的奥妙,进一步扩大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我优势,于是书读的越多,学习的欲望就越旺盛,对生活也就越充满热情。
同时你也会从自己深爱的亲友开始,试图启发他们来得到那些你本可闷声发财的知识,启发的同时你也由于费曼技巧的反复运用对知识的理解就更深刻。
于是很容易就把这种启发,扩散到陌生人,扩散到世间万事,于是就有了那么多书读的越多就越温和包容的人。
而为什么总有人说你的问题是书读的不够而想得太多呢,要我说这其实是个概率的问题。
书读多了,遇到观点迥异的概率就越大,观点碰撞引发你思考的概率就越大,思考的方向丰富了,得出双赢想法的概率就更大,如是而已。
有概率就有不走运的人,越来越相信一种观点,进一步只看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于是在偏见下搜集信息,越来越狭隘。
人不要和概率过不去,就像这个回答只有很小的概率被人看到一样。
简言之,就两句话:
第一,为防不必要的损耗,对自己坦诚即可。
第二,在与世界磨合的过程中,戾气是弱者的抗拒,而同情是强者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