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年轻人前来表达自己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悲痛的悼念
众多年轻学子来送袁老最后一程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王鲁峰陈沛文朱哲摄影
5月24日,湖南长沙。
这座城市,一连三四天,都阴雨绵绵。24日,天终于放晴。
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明阳厅,鲜花丛后,是袁隆平院士的遗像。照片里,他微微笑着,目光坚毅平和。
一位手捧白菊的年轻人,在遗像前深深鞠躬,抬头,泪流满面。
过去的两天中,有太多年轻人,千里“追星”,用最朴素的追行、追念,表达自己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悲痛的悼念。
上午10点,离明阳厅不远的铭德厅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隆重举行。
世间再无袁隆平。中国科学界最闪亮的“袁隆平星”,从今以后,只在太空闪烁,星耀大地。
四赴殡仪馆
90后河南记者两天拍了2000多张照片
5月22日下午1点多到24日下午3点多,50个小时,已经无法统计有多少人自发奔赴明阳山殡仪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悼念。
据明阳山殡仪馆工作人员估算,仅23日、24日进入殡仪馆院内的悼念人群,应该就有20万左右。
花如海,人如潮。行进在悼念队伍中的,很多是眼神清澈的年轻人,尤以二三十岁的居多。
顶端新闻的90后记者朱哲,恰好在长沙出差。5月22日下午1点多,他在网上刷到袁老逝世的消息后,立刻改变行程,第一时间赶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这些天,他在雨中骑着单车追赶缓缓远去的灵车,一边拍照拍视频一边流泪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之后又四赴明阳山殡仪馆拍摄、直播悼念的人群,探访袁老生前工作、生活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两天时间,他仅照片就拍了2000多张。
“最早知道袁爷爷,是在课本上。后来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看到他又去稻田了,他又去哪儿讲学了。”朱哲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有关袁爷爷的新闻后边,所有评论都正能量满满。
“我用最敬畏的心情在现场用镜头记录,以此致敬这位令人尊敬的‘90后’爷爷。”朱哲说。
不负重托
两名快递小哥帮全国网友送出300多束鲜花
悼念的队伍中,快递小哥的身影格外引入瞩目。他们往往来不及摘下头盔,就抱着鲜花排入队伍。从22日的雨夜悼念到24日的送别仪式,年轻骑手们,一趟一趟往明阳山殡仪馆跑,帮着无法赶到现场的网友,送上一份哀思。
“从22日深夜到现在,我们两个人已经送了300多束花。”长沙本地骑手黄先生,一边给每一束花拍照,发给订花的网友,一边与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聊。
黄先生说,不少外地的网友直接让他帮忙买花,并希望在花束的小卡片上写上对袁爷爷的哀思之情。自己的一些亲朋也直接委托他,代他们送上一束花。
为了节省时间,黄先生叫上自己的朋友专门写卡片,并把每一束花与卡片拍照上传给订花的网友,随后集中将一批鲜花送到悼念现场。
每送一批鲜花,黄先生都会对着明阳厅方向恭恭敬敬鞠三个躬,才随着人群离开。“说实话,是真的累,连喝口水的功夫都不敢耽误。”黄先生说,之所以拼命接单,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希望帮助更多无法到现场的网友完成心愿,这也是他自己悼念袁爷爷的特殊方式。
千里急行
浙江学子坐8小时火车来追“袁隆平星”
5月22日和23日,到明阳山殡仪馆悼念的年轻人,以在长沙本地生活、工作、读书的居多。24日上午,赶到现场的,则有许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们。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年轻人一路奔行,专程来悼念一位从未谋面的“90后”爷爷?
“我为什么会来?因为我姓黎。”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药学专业大三学生黎之航说出了他最朴素的想法。他从浙江来,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
黎之航解释说,黎,是黎民,是百姓的意思。“黎”字的第一个部首就是“禾”,而袁老深耕土地,与禾苗打了一辈子交道。“如果没有袁老,谁能发现杂交水稻?”他爸爸也常说,要记得袁隆平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像黎之航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一位1992年出生,毕业于郑州大学,微博名叫“归词-”的女孩,5月22日夜里11点多发了一条微博“1.我不是长沙人,正好在长沙办事的;2.买了3000块的花,帮人送,但是我不收钱;3.不要给我转账、发红包。”
“‘袁隆平星’,才是当代年轻人最值得追的星。”网上网下,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去致敬,去缅怀。
遥寄追思
年轻学子秉承遗志将农田当做试验田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
杂交稻自1976年推广以来,种植面积累计达到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每年因种植杂交稻而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水稻,中国境外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可以说,只要是种水稻、吃稻米的地方,就有袁隆平院士的故人。
5月23日晚上,刚刚结束研究生答辩的河南农业大学赵全志教授,坐了8小时火车,在24日早6点抵达长沙市,然后直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赵全志说,他见到了许多同行的身影。这些研究水稻的专家,来自黑龙江、海南、江西等多个省份。“有水稻种植的地方,就有袁老的足迹,也有袁老的故人。”
科学不分国界。他在现场还看到,诸多外国友人,送来花圈、唁电,对袁老致以缅怀与哀思。
“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老一辈子在稻田耕作,撒下很多“种子”,如今已是桃李天下,灼灼其华。
袁老曾在河南“收徒”3人,其中一位便是河南农业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李飞。5月23日,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师生自发组织的悼念袁隆平院士座谈会上,李飞说:“心里憋得慌,感觉自己像是失去了一位至亲。”
这两天,李飞不停地在网上刷各种视频,也看到了很多年轻人在现场相送。“袁老师无论是在科研领域的成就,还是伟大的人格魅力,都是年轻一代的精神榜样,更是我毕生学习的榜样。”昨天,李飞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做农业科研是很枯燥的事情,未来我们年轻的农业人也会像恩师一样,为让14亿人吃得饱、吃得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此前观测到的一颗暂定编号为1996SD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永久编号8117)。
因为,SD,是“水稻”的汉语拼音首字母。浪漫的科学家们,用这种方式对“杂交水稻之父”致以最大敬意。
黎民竞道神农事,天下谁人不谢君。
世间虽无袁隆平,但太空中的“袁隆平星”,永远星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