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之光”与“国家大事”》
《易经》中有言: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其上句是:“观我生,进退。”
这两句联系起来看,就宜于理解,分别说的是:微观、宏观。
细心观察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周围的局势,就便于将采取的行动:进、退……
用心观察国家之风气、风情、风光,懂得利用,就可在国王那里享受贵宾的礼遇。
依此,似乎宜这样来断句: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毛主席,属开国元首,岗位相当于古时之国王。
他嗜读古籍,也运用着《易经》。
他对国民很重视,农民中的陈永贵、工人中的吴桂贤,工作能力对国家有利,就用来当副总理,作为工农群众的榜样……两位刚来北京时,住在钓鱼台,象贵宾……
这一批观于国、利于国的普通国民,是不是象“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还反复指示:
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
那时代,偏远之野的小学生,也知道“要关心国家大事”,不仅学中央文件、读国家级报纸的社论,还学着民主式大辩论。
绝大多数国人,都被要求“群众的眼睛雪亮”、“关心国家大事”,所以身边没有什么腐败之官吏,国家大局也就清晰、不混乱,一些乡村还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古景……
不过,用“路不拾遗”来描绘那时代,好象不大正确,小学生们都挣大眼睛看路上是否有遗落物,不分钱币、物品,不管多、少,一分钱也上眼……好拾金不昧。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马上交给民警叔叔……”这首歌,很流行。
甚至有的学生将身上的硬币,抖落在地上,然后装作是捡来的、上交……
时至今日,香港之乱,似乎也与大多数港民不具备“观国之光”“关心国家大事”等意识有关。
只知道自己赚钱,不管社会局面,只微观、不宏观,只打小算盘、不弹大辩论,不观察港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大局上之运用……
小闹小乱一涌起,多年堆埋的分歧、矛盾随之爆发,岛内动乱如潮涌……
好在局势已改观。
昨天,香港特首说:“特区政府将马上开展构建对话平台的有关工作,广泛听取不同阶层、背景、政见人士的意见,努力化解分歧和矛盾……”
国学经典,具有普世性,不仅国内可用,国外亦可用。
最近,法国总统平息黄衫军,仿佛与当年国内“关心国家大事”“民主大辩论”的场景相一致。
不久前,一篇《香港今昔:乡野之闲观》中,就似乎对特区政府提醒着:
“法国的黄衫军,持续地逞力显威作势,而马克龙马不停蹄地奔波各地乡镇,有耐心地进行着全国大辩论……”
·
·
·
( 己亥孟秋 · 杭州龙坞 )
·
摘自【楚木:“天人合一文化部落”系列】
·
【 文萃传媒 · 常德站 收辑 】
* 常德市青年路9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