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忙着写篆刻课程,因为那个被朋友们催得更紧,《说文解字》的学习是慢功夫,于是《说文解字》系列的解说缓了几天,今天再接上第42课,今天解说的仍然是”艸部“汉字,仍然是植物,仍然多是菜的名字,名词解释起来相对困难,《说文解字》这一段课叫“认识古时候的菜”,今天要说的是这6个字:
(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
1、蓶。读作wéi。《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菜也。从艸唯聲”,没有更多的解释,就是古时候的一种菜,倒是《齐民要术》给了较为详细一些的说明:“蓶菜音唯。似烏韭而黃。从艸。唯聲。”《玉篇》中也说它“似韭而黄”,那么如果我们大胆猜想一下,有可能就是现在的韭黄,但也只能是猜想了。许慎没有给我们更多的信息,而韭黄后多认为是韭菜隔绝阳光培育而出,毕竟它只是“似韭”,并不是韭,因此这里的“蓶”菜很可能跟韭黄不是一物,只能存疑。
(韭黄)
《康熙字典》说:“又同芛。《後漢·馬融傳》蓶扈蘣熒。《郭璞註》草木花初生,與芛通。”如果是“芛”这个意义,就是“初生的草木花”的样子,这个我们到“芛”的本字时再详说,暂时放一下。“蓶”的小篆写法如图:
(蓶字的小篆写法)
2、菦。读作qí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菜,類蒿。从艸近聲。”像蒿的菜,好怪异,但究竟是啥菜呢?《说文注》给了解释:“菜、類蒿。詩、禮皆作芹。小雅箋曰。芹、菜也。可以爲菹。魯頌箋曰。芹、水菜也。《释艸》及《周礼》注曰。芹、楚葵也。按即今人所食芹菜。”就是芹菜,那为啥又造出这个字呢?段注给的解释是:“今說文各本於艾蔁二字之下又出芹字。訓楚葵也。从艸斤聲。此恐不知菦卽芹者妄用爾雅增之。”照他的意思,“芹”字是后人增加出来的,它原本就写作“菦”。
(芹菜)
如果是芹菜,大家都是常见的。前面还讲过一个字是“䔇”,也是芹菜。菦的小篆写法如图:
(菦的小篆写法)
3、䖆。读作nià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菜也。从艸釀聲。”这又是一种菜,是什么菜呢?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蘇和荏吗?《方言》卷三里说:“蘇亦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蘇,或谓之荏。……沅、湘之南或谓之xiá(草头下面一个害),其小者谓之䖆葇。”不同的地方对蘇有不同的称呼,䖆就是䖆葇,也就是香薷,香薷是直立草本,密集的须根,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钝四稜形,有槽,无毛或被稀疏的软毛,常呈麦秆黄色,老时变紫褐色。叶子是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花梗纤细,近无毛,花萼钟形,花冠淡紫色,花丝无毛,花药紫黑色。花期7-10月。多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等处。石香薷或江香薷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功效。它的样子如图:
(香薷)
“䖆”也指醃制的葅菜。《广韵.养韵》里说:“䖆,䖆菜为葅”。《齐民要术.蔓菁》里说:“拟作干菜及䖆葅者,割讫则寻手择治而办之,勿待萎。”讲的是制作要领。䖆的小篆写法如图:
(䖆的小篆写法)
4、苋。读作xi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莧菜也。从艸見聲。”这种菜现在还有,也还叫“苋菜”这个名字,因此,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就是我们现在有些地方说的“玉谷菜”,苋菜的样子如图:
(苋菜)
苋菜是一年生草本,茎 粗壮,绿色或红色或三色,常分枝,幼时有毛或无毛。苋菜菜身软滑而菜味浓,入口甘香,有润肠胃清热 功效。有的地方称为“凫葵”、“蟹菜”、“荇菜”、“莕菜”,也有些地方又名“红蘑虎”、云香菜、云天菜、玉米菜、玉谷菜、寒菜、人青等,湖北、安徽广德等地称为“汉菜”。苋的小篆写法如图:
(苋的小篆写法)
5、芋。读作yù或y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从艸亏聲。”古文字里,亏,其就是是“于”,它是“竽”的本字,字形象手持乐器竽的形状(同系列文章中,已放过字形图),后借为虚词,省形作“于”,所以,芌其实就是芋。这里的“大叶实根,骇人”,《口部》里说:“吁,警也。”《毛传》给解释:“訏、大也。凡于聲字多訓大。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就是说,凡是跟“于”有关的汉字,林多跟”大“有关,芋这种植物,叶子和根都大得吓人,所以叫“芋”。我们来看图:
(芋田与芋的个头)
看图,叶子和果实确实比一般的植物大,大到吓人的程度。这里说的植物就平常说的芋头,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叶片盾形,绿色,叶柄长而肥大。球茎供食用,叶柄作饲料。从“于”的本义多用来训作大来说,芋字用来形表示芋头这种植物,实在太合适了。这个字读yú音时,指草茂盛的样子,《玉篇.艸部》里称:“芋,草盛貌”。芋的小篆写法如图:
(芋的小篆写法)
6、莒。读作jǔ。《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齐謂芌爲莒。从艸呂聲。”简单,就是齐地的人称芋为莒,也就是说,莒就是芋,是齐国人对芋的称呼。莒也是周代诸侯国的名字,地点就是现在的莒县,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莒还曾经是古邑名,也是古州名,也是县名,都是现在的山东莒县。此外,莒还是姓氏。不管它是县名、州名,还是姓氏,它最早的本义就是芋头,莒就是芋。
(齐桓公雕像)
汉语里有个成语“勿忘在莒(或者毋忘在莒),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直谏》:“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原文是:“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 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於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於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则齐国之社稷幸於不殆矣!”大意是说: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个人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为什么不起身敬酒祝寿呢?”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齐桓公曾经在莒地逃亡),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桓公离席对鲍叔再拜,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也许就不会出现危险了!”,现在这个词用多用来比喻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不忘峥嵘岁月的意思。这个词语里的“莒”,已经不是莒的本义,而是指后来莒这个地方了。莒的小篆写法如图:
(莒的小篆写法)
我们已经说过,在中国的汉语字词里,有很多是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中国古代的名词,往往是古人对某个事物的命名,我们现在来解说这些字,暂时就只能找出它跟现代事物的关系,明白它具体指代的是什么事物或概念。
(【说文解字】之42,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