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句名言我们往往将它看作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名言,但是它却也是当代结构主义思想在古代的反映。得到或失去是人生的两大基本状态和哲学命题,如何处理得到和失去的关系是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面对的难题。表面看来,我们在生活中的得到或失去,与个人的因素直接相关,例如努力程度、性格、品行等。但从现代结构主义观视之,个人得到或失去很大程度上却是由当时的大社会结构和小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大社会结构即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小社会结构即是当时个人所被框定的人际网络。这两种结构基本决定了个人的际遇和机会,也决定了个人的得失。由此看来,对于生活中的得失问题,既然与个人关系不大,那么我们就应该泰然处之,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或喜或悲,把社会结构的阴影投射到我们自己身上,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