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社交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粘性,因此可以看到许多APP也开始在相应板块进行布局,美团近日内测的饭小圈便是这一布局的体现。不过,外卖+社交的形式可以带来持续的增长吗?本文作者就近日美团内测饭小圈一事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微信有朋友圈,淘宝有淘友圈,拼多多有拼小圈。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非社交类App加入了社交功能,以此来增加用户粘性,美团自然也不例外。
继美团推出“商家群聊”后,美团又一次围绕外卖搭建了新的社交体系,该功能于今年7月开启内测,名为“饭小圈”,是一款基于微信好友和通讯录好友的外卖分享平台。
与微信朋友圈分享动态类似,只不过饭小圈显示的内容仅限于外卖订单。简单点来讲,就是该功能的开启意味着我们的“食量”和“食好”变得公开透明化。
一、饭小圈,全新社交模式?由于饭小圈正处于内测阶段,部分未收到开通消息的用户,目前只能通过好友邀请申请开通。
开通成功后,官方提供了三种添加好友渠道:系统推荐、通讯录好友和微信好友。第一种方式,系统根据大数据匹配用户可能认识的人,比如通讯录或微信好友的朋友。
至于第二、三种方式就很好理解了,前者会向用户提出授权访问手机通讯录,后者则是直接跳转到微信好友列表。也就是说,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可以帮助美团增加用户量。
单从添加好友的方式来看,饭小圈与市面上的App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暂不支持QQ好友。与微信同为国民级社交App,不支持QQ,对于美团来说,相当于少了一个扩充用户的渠道。而对于那些以QQ为主力社交App的用户来说,多少显得有些不够友好。可能等饭小圈正式公测后,美团会加入对添加QQ好友的支持吧。
需要注意的是,饭小圈只能通过美团App中的信息界面进入,暂不支持美团外卖App。
这就有点说不通了,按道理,饭小圈是一款外卖分享平台,美团外卖App理应设立该功能的入口。至于美团外卖App为什么无法直接进入饭小圈,可能该功能处于内测阶段暂未开放吧。
饭小圈动态界面很像微信朋友圈,两者的区别在于微信可以随意分享纯文字、视频、链接、图文等内容;饭小圈则只能分享用户的外卖订单,包括具体的店铺名称、价格以及好友在这家店点了哪些外卖。当然,你也可以在该界面查看自己曾经点过的外卖订单。
凡是动态里显示的内容,用户都可以在下方进行留言和点赞,但是不支持私聊功能。而且一旦开启该功能后,系统会自动分享用户的外卖订单到饭小圈动态界面。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外卖订单分享是否会侵犯用户个人隐私呢?有部分网友表示,以后自己吃个饭也要被无情打扰,这还有隐私可言?
虽然美团推出饭小圈的出发点是好的,用户可以与好友互相吐糟今天点的外卖好不好吃,建议尝鲜某品牌的饮品等,但是这真的不会泄漏用户的个人信息吗?
二、饭小圈侵犯用户隐私?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饭小圈采用了与微信朋友圈相同的社交方式,只有双方互为好友的情况下,才可以看到对方分享的外卖订单。也就是说,陌生人是无法查看你分享的外卖订单的。
而网友所指的那种社交方式,类似于某App中的动态分享,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甚至部分网友会在留言区出现越界的行为,比如yp、恶意评论、索要联系方式等。
其次,饭小圈允许用户在两分钟内取消外卖订单分享,取消按钮一般会出现在用户成功下单后。如果用户错过了取消分享的机会,不用担心,美团提供了两种备选方案,一种是直接在分享界面删除该动态;另一种则是用户可以在设置界面中选择关闭饭小圈。
最后,饭小圈隐私保护协议显示,敏感订单不会自动同步至动态界面,比如出行订单、情趣用品、药物信息等。美团承诺,饭小圈只会自动分享美食、甜品等相关内容。
另外,如果用户或好友不想透露真实姓名和具体的位置,完全可以不进行设置,这样一来便只会显示昵称。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可以根据店铺的位置,大致猜测出是哪位好友吗?
其实不然,原因有两点:
如果你不知道好友住哪,即便该店铺距离好友家很近,也无法推测出是这位好友是谁;知道好友家在哪,但是该好友并未透露真实姓名,而外卖订单上显示的店铺位置,可能与好友所在位置较远,所以无法推测出具体是哪位好友。三、“外卖+社交”的模式能让美团走多远?尽管饭小圈不会泄漏用户隐私,但是“外卖+社交”的模式真的能成功吗?
美团做社交的原因,可能是想在外卖业务的基础上提高佣金收入和降低骑手成本,通过社交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流量池”。因为当粉丝数,在业务范围内,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用户新增与流量见顶,获客成本和难度会随之上升。
不过,非社交类App推出相关的社交功能存在三个问题,其一,在不同的平台维护不同的社交关系,对于用户来说,无疑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一件事。既然熟人社交都用微信或QQ,用户为何还要用去其他类似的平台进行社交呢?
其二,工具类App做社交,其出发点通常是解决用户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需求,以至于用户只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这就好比用户打开滴滴是为了叫车,打开微信是为了与好友聊天,打开美团是为了点外卖一样。
其三,当某款App加入社交功能时,可能会有部分用户为了一时的新鲜感去体验尝鲜,等待热度过去了,这项社交功能可能就被用户抛弃了。比如微信圈子,即便没有这项功能,也不会对微信带来什么影响。
所以,社交功能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如何能够持续吸引用户,让他们去使用这项功能才是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美团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国外,有一款名为“Snackpass”的App,同样是将外卖订单信息分享出去,却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平均渗透率高达80%以上,用户每天使用Snackpass下单4.5次。当然,社交+外卖模式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并能代表国内市场同样适用,毕竟两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说实话,美团推出社交功能,可能更多的是为了促进用户消费。至于美团能否复制Snackpass的成功,那就要看国内用户是否喜欢这类社交玩法了。
作者:雷科技互联网组;编辑:MoFirLee;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
本文由 @雷科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