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育儿 / 正文

客栈老板(客栈老板叫什么)

时间:2022-04-02 04:10:28 浏览:40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央广网林芝8月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我要去西藏,仰望雪域两茫茫;风光旖旎、草色青青,随处都是我心灵的牧场。”每一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哼着这首歌谣,来到西藏,试图寻找心灵的故乡;然而只有少数人最终留在了这里,把异乡变成故乡,樊敬芳与阿诚夫妇就是其中一例。

2014年8月,第一次进藏旅行的夫妇二人还是一对儿纯粹的“背包客”,彼时的身份是广州的设计师;2018年8月,他们已成为西藏林芝米林县朗多村的“致富带头人”,打理着有100间客房的精品客栈,带动了村中60户人脱贫致富。

客栈老板

7月30日,樊敬芳的客栈刚送走一批客人。(央广记者 孙冰洁 摄)

“原来我以为开个客栈会很悠闲,现在发现我一点都不闲,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7月末的一个晴朗下午,记者在位于米林县羌纳乡朗多村的“找个地儿待着”客栈见到樊敬芳时,她刚和员工收拾完客房,“晚上还有两拨客人要来。”一边招呼记者,一边麻利地与员工交待接下来的事宜。

“找个地儿待着”是樊敬芳与阿诚夫妇在西藏林芝米林县羌纳乡朗多村开设的第一间精品客栈。从外观上看,几乎和当地村民日常住所没有什么区别。传统的藏式房屋,木栏雕花已经有些剥落,推门而进的一方小院里,有一个人工水池,沿池铺设的鹅卵石小路两边,几棵柳树、核桃树随风挥舞着枝条,都是当地常见的树种。樊敬芳告诉记者,她从客栈最初的设计中,就决定要保持当地的藏文化特色,修旧如旧。“我是不想把它弄得像公园一样,修的整整齐齐。既然在村里待着,我就希望它有村里的特色,有原生态的风格。”时间验证了她当初选择的正确,如今,朗多村新开的客栈也都延续了樊敬芳最初定下的风格,客栈与村中景物融为一体,不觉突兀,也让更多进藏旅行的游客因为原生态风貌而选择驻足于此,提高了客房入住率。

林芝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樊敬芳所在的米林县羌纳乡朗多村,是一个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距林芝市仅36公里,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环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因为可耕地面积不足,加之旅游业未进行开发,这里一直是羌纳乡的重点贫困村。全村60户278人中,有80多人为贫困户,朗多当地一直有“端着金饭碗,守着穷日子”的说法。

客栈老板

7月30日,“找个地儿待着”客栈外观。(央广记者 孙冰洁 摄)

2014年8月,樊敬芳与阿诚第一次自驾来林芝旅行时,路过朗多村,便被这里的秀丽风光和村民的淳朴好客打动,但却始终找不到一间心仪的客栈。“西藏的景点之间离得比较远,你只能开到市区住酒店,第二天再折返,很不方便。”就这样,原本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从事创作的夫妇二人决定留下来,开一间心目中的理想客栈。

2015年,经过近一年的寻找、考察与协商,樊敬芳终于成功租下了朗多村村民久巴的四间屋子,并雇用当地村民到此打工、进行改造。一年后,整修一新的客栈开业,原本在此帮工的村民中有近十人成为客栈的首批正式员工,从事保洁、收银等工作,每月工资在3500元左右。

客栈老板

7月30日,位于客栈内的书吧一角。(央广记者 孙冰洁 摄)

樊敬芳的客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当地传统保守的思维。“他们原来对酒店的理解就是一定要标准化,要高大上,现在觉得保持原汁原味反而更容易吸引客人。”2016年,为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整个朗多村精品客栈项目付诸实施。 采用“政府扶持+村集体+能人+贫困户”(即政府补贴、群众集资、能人带动、贫困户收益)经营模式的精品家庭客栈于当年3月动工建设,在2017年中竣工。至此,占地1800平方米,集餐饮、文化、旅游服务、休闲娱乐、林果产品采摘销售为一体的精品客栈也成为朗多村的一张名片。

朗多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客栈运营后由村集体与致富能人签订出租合同,由能人负责打造品牌,条件成熟后交由村集体经营。合同期内,政府、农牧民、能人、贫困户按资金投入比例划分股份,按股份分红,收入的30%给村集体,每年向村集体缴纳土地租金12万元,同时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纳入到精品客栈进行客房保洁、餐饮服务,每户建档立卡户年增收可达6000元以上。

已经在朗多村待了三年的樊敬芳如今提起朗多,言必称“我们村”,她自嘲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村里人”。正值林芝瓜果采摘季,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村民给她送来自家刚摘的时令水果;遇到藏历节日,她还会被热情的村民邀请前去聚会……客栈除了日常接待外,更像是村中的“便民服务站”,村民每逢充话费、网购都会来找樊敬芳,“我们经常帮他们网购,寄到林芝,我们开车提回来再发给他们。”对此,樊敬芳却乐此不疲,“我喜欢当地这种淳朴的民风,打算一直扎根在这。”

3年间,客栈通过向老百姓租地,为朗多村增加收入近30万元;通过向朗多村购买材料,雇用农牧民务工,为村里带来收入达98万元……

樊敬芳向记者透露,如今他们正与内地的大学合作,准备参与打造朗多藏文化村,并在朗多建立“流动图书馆”。“我们以后会开发一些手工体验,客人来这后有得住、有得玩,还可以深入当地的风俗文化,和老百姓交流,通过购买当地的土特产,也可以帮助到老百姓。”这是樊敬芳设想的朗多村的未来,也是她理想的心灵故乡。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