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体国人度过了一个漫长的、自我隔离的悠长假期。
但医生、护士群体没有假期,为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他们有的逆行而上,前往疫情风暴中心湖北武汉千里驰援,因为在这场与新冠病毒搏杀的战役中,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他们有的奋战在发热门诊一线,因为这是这场传染性疾病疫情的核心防线,在这里筛出了病人,不再继续发生播散,传染病的传播链条就能被彻底斩断;她们有的暂别了家人,放弃了团聚,奋战在医学隔离点,在这里为新冠肺炎的排查对象提供医疗服务,心理慰藉甚至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这场疫情风暴中,这样的他、她们很多,他们是医者,也是党员。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名鲜红的战斗旗帜。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建设时期如此,在这场与肉眼看不见的新冠病毒搏杀期间同样如此。
2020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在我院三位优秀党员代表中,有伏枥老骥,55岁“高龄”依然毅然前往武汉一线驰援的重症医学专家杨春华;有从1月就开始奋斗在发热门诊一线的年轻的“老”党员,发热门诊医生陈俊榕;有疫情期间坚守定点医学观察点,为医学观察对象提供身心呵护的病区护士长孙德娟。
伏枥老骥杨春华:轻伤不下火线 站好每一班岗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名鲜红的战斗旗帜。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建设时期如此,在这场与肉眼看不见的新冠病毒搏杀期间同样如此。
“我们医生不要害怕,一定不要害怕,要走到病床边和每一个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他们信心。”作为最早一批赴鄂进行医疗援助的医疗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CU主任杨春华在疫情来势凶猛、人心惶惶的时候,鼓舞和团结每一位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时刻把病患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守好武汉抗疫第一战线,争取最大的努力给予一个个极度恐慌、焦虑和生命垂危的患者以温暖、信心、帮助和治疗。
驰援武汉期间的杨春华主任,疫情使得风暴中心武汉一片萧索。但杨春华和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一道,在加油声中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
把最好的防护服留给了战友
他却差点闷虚脱了
援鄂期间,他对自己和医护人员的要求是“一定不能生病,严格遵守规范,尽力保护自己”。相比以往的抗灾医疗救援,本次疫情拥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医护人员的劳累焦虑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抗疫工作的关键。他向医疗组的同事们反复强调,要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心态、保证睡眠和正常饮食,同时医护人员自己也一定如此,避免过度疲劳引起非战斗性减员。
然而援鄂55天返回后,他进行CT检查却发现自己双肺也有感染症状,好在只是虚惊一场,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无咳嗽、发热等症状,一月后再次检查CT肺部也恢复正常。可能是回来后继续工作接触到了其他的病原体,再回想在武汉曾经出现过腹泻,可能在湖北驰援时就有了一些身体不适。但即便如此,援鄂期间的他,作为重症医学专家,依旧不落下每一班岗。
有一次为了把质量好的防护服留给体力劳动强度更大的护士,高龄的他穿着透气性很差的防护服,下班时全身湿透,流着鼻涕全身无力。
杨春华和同事、战友在病区里。疫情初期,防护服等物资供应是偏紧张的,杨春华则将透气好的防护服给了战友。同样在病区里高危操作的他,则穿上了透气性略差的防护服。一个班次,就是一身汗水,循环反复,55岁的他差点虚脱。
两名年过九旬的武汉病患
他和团队成功将其救下
作为医疗组长,杨春华身先垂范带领来自各个地区的18家医院的战友,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不怕感染走到一个个病床前和病人身边,为他们的恐惧、不安与焦虑提供抚慰、温暖和及时有效的救助。杨春华所带领的医疗组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共诊治97人,重症51人,危重症22人,死亡6人。成功救治病区中年龄最大的94岁和90岁的高龄老人各1人,88岁老人2人。多人多次被央视等媒体报道称赞,感谢信多封,无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
没有什么,比患者康复更能让医者开心。在武汉病区里,杨春华为每一位患者加油鼓劲。
最特殊的病人当属整个病区最高龄的94岁患者,她是位孤寡患痴呆症的老人,行动不便、一直卧床,在杨春华所带领的医疗组积极救治和照料下,老太太的肺部CT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这让医护人员们感到很是欣慰;68床的57岁患者周先生情况一度十分危急,经治疗后也转危为安,患者在开始时情况很严重,腹泻严重,出现脱肛,左右肺感染严重、呈现“白肺”,他有一位37岁的亲戚住在同一病区,情况比他还轻一些,然而20天左右就离去了,这对周先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引起他强烈恐惧和焦虑,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心理疏导和救治之下周先生渐渐恢复和好转,后来并可以下床走路;当然在开始的两周不断有不幸离世的病人,做了25年的ICU大夫,“根据病人当时身体状况和我自己的判断,这些病人有相当一些是不会病故的,但是他就是离开了,这个时候我的压力是最大的”,每当患者不治离去时,杨春华都会感到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有一种无力感。
为此,在疫情前线奋战的同时,他也开始认真的观察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为接下来的抗疫工作提供有效的经验积累。在国家卫健委专家来院检查时,杨春华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和情况,提出出院患者应集中隔离的建议,以减少假阴性出院患者再度传播的情况,并发表新冠肺炎相关SCI论文一篇,以期为全球范围的抗疫提供有益帮助。
是的,杨春华和全国4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都为湖北为武汉拼过命。
归来时 援鄂医疗队成了全党员团队
作为中山六院援鄂医疗队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援鄂第一周,杨春华就组织召开了党支部扩大会议,号召非党员队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向优秀先锋党员积极学习。
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他所带领的第一临时党支部3名队员火线入党
3月5日该支部3名入党积极分子光荣成为预备党员,是第二批广东援鄂医疗队党总支内第一个成为只有党员、没有群众的支部,这为抗疫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驰援湖北时,羊城春寒料峭;全党员队伍归来时,羊城的英雄花木棉已然盛放。胜利完成驰援任务后,他和全体队员平安归来。
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4年8月2日昆山爆炸案等多次重大危机事件杨春华均主动请缨,迎面生死考验,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危为第一位,“银针凭妙手,白衣秉丹心”,这位身经百战、救死扶伤的老党员朴实的话语显得珍贵可爱:“活着的每一天,就活好每一天,尽量把每件事都做好。”
年轻的“老”党员陈俊榕:守好发热门诊 这也是“抗疫”主战场
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宏大战疫中,陈俊榕是医院发热门诊的守护者和看门人。也正是千千万万发热门诊值守医生护士,构建起了此次疫情防控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防波堤。
“我挺平凡的”。她是一位年轻的“85后”医者,也是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优秀党员。
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宏大战疫中,她是医院发热门诊的守护者和看门人。也正是千千万万发热门诊值守医生护士,构建起了此次疫情防控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防波堤。
陈俊榕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系,2011年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研究生毕业后工作至今。当新冠疫情袭来,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湖北武汉需要医、护支援时,她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当时,疫情随着春运人流向全国流动时,作为重要的防线之一,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也急切地需要专业、敬业的人员值守时,作为医院内科秘书、发热门诊秘书的她,被组织安排在医院本部留守抗疫。这也是一个需要身着严密的防护装备,与疫情正面搏杀的战场。
在发热门诊记录最真实的疫情
2019年12月份新冠疫情以来,陈俊榕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在接到紧急通知组建广东省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时,当场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但因为医院发热门诊完善、各项就诊和会诊流程优化、一线医生防疫培训等任务艰巨,陈俊榕作为内科秘书、发热门诊秘书,被组织安排在医院本部留守抗疫。
陈俊榕展示了新冠疫情以来的工作记录,从1月19到3月1日,每一天都详尽地记录着她的工作内容。如何进行每日一小节一汇报?医护人员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坚守阵地?等等都是她在新冠疫情期间整理的内容。
在工作记录中也记录下了她跟不同科室老师沟通的过程:如果是由发热门诊开单,病人是需要物流人员带领,按指定路线去做肺CT的。这部分病人会尽量优先出CT……
在发热门诊里工作,也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举措。身着密实的防护服、带上护目镜,成了发热门诊的常态。
在团队合作下,人员的排班、调整、防护培训、各种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通知、协调,经常是半夜三更、随时随地去处理和布置。陈俊榕说:“庆幸自己这个过程中,以一名党员高度自律。同事们见到我都说辛苦了,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抗击疫情中的陈俊榕,一直坚守医院最前线,夜以继日坚持奋战,积极参与和协助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的流程完善和发热门诊人员的培训、担任医院疫情防控培训的核心教官、参加十余场防疫一线医生集中培训、负责新冠肺炎专家组的排班、可疑新冠病人会诊流程的制定和优化等等,在这场战疫中贡献自己微薄之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好的医者
会通盘考虑每个患者的切实问题
陈俊榕本身是中山六院消化内科的一名主治医生,这里是炎症性肠病诊疗的重点科室。病房中经常会收治不计其数的从全国各地来的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很多患者病情危重且疑难。
“炎症性肠病是慢性病,有些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追踪,有可能需要终身吃药,这时候就要替病人设身处地的着想,特别是经济问题、家庭问题、生育问题、上学问题。”
日常工作时的陈俊榕,面对炎症性肠病这一“绿色癌症”,治疗、安慰、帮助也是她作为医者的常态。
在陈俊榕管床的病人中,一位19岁的男孩子令她印像深刻,不是因为他被诊断的克罗恩病,而是患病后的那种身心压力。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肠炎,好发于年轻人,据目前的科学和医疗技术暂时不能治愈,致残率高,需要终身治疗和随访,被称为“绿色的癌症”。患者往往承受着身体痛苦和经济上的巨大的压力。所以患者一旦被确诊,常常出现情绪低落、觉得人生没有了希望。实际上,该疾病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也是可控可治的。
这个时候,出自美国特鲁多医生墓志铭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就成了陈俊榕工作中最为真实的写照。
查房时,面对这样的患者,不单单是为了治疗患者的“病”,而是要治疗患者的“人”;不单单要考虑患者的“身”,更要考虑患者的“心”。开导患者接受和正视疾病,这个过程非常的重要。而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尽量选择可以满足患者的病情需要的、患者能够用药方便的、经济能承担的、家庭能理解的、并且能满足目前如升学或者生育条件,才是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其实这只是每一位医者都应该做的,也是每一位党员医生的工作日常。”
孙德娟:不仅是医学观察点的观察哨
当三名外籍孩子的家人确诊新冠,她和同事当上了“临时妈妈”
“我遇到的小天使就是你了”这是一位署名为DYQ的留学生在结束医学观察时塞给孙德娟的一封信,信上写道:“当得知我是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时,我非常焦虑,小天使你看穿了我的慌乱,温柔的声音让我拥有了安全感。”
“我遇到的小天使就是你了”这是一位署名为DYQ的留学生在结束医学观察时塞给孙德娟的一封信,信上写道:“当得知我是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时,我非常焦虑,小天使你看穿了我的慌乱,温柔的声音让我拥有了安全感。”被留学生们亲昵地叫做“长长”,即是对她作为护士长的尊称,也是对她的喜爱。
准备进入医学观察点区域前,孙德娟检查着每个同事的防护服穿着情况。她深知,保护好自己,才能更为积极开展抗疫工作。
当曾经的疫情风暴中心湖北武汉渐渐复苏,我国的疫情开始被明显控制时,狡猾的新冠病毒却开始在欧、美、东南亚、非洲快速播散。任由病毒随着来穗、来粤人员再次带入,前期费大气力控制住的疫情,将再次传播开来,一同传播开来的还有恐慌、焦虑……
从三月开始,广州、广东乃至全中国的口岸都启动了外防输入工作,并动态调整着疫情重点国家、地区的名单。作为重要口岸和商旅目的地的广州,首当其冲,每天都有大量的入境人员需要接受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4月14日,本身从事的是生殖医学中心护理工作的孙德娟护士长和另外8位来自中山六院的医护人员一道,来到了天河区医学观察点执行入境人员和确诊病例密接人员的医学观察任务。
孙德娟(左二)和她一道在医学观察点战斗着的同事们
怀抱双胞胎72小时
她和战友们接力给“密接”宝宝当“妈妈”
刚到医学观察点时,还没来得及熟悉整个环境,三个外籍宝宝却给孙德娟的团队来了个下马威。由于孩子们的母亲核酸检测呈阳性,标本要送往疾控中心复核,而这期间需要按照规定,将妈妈与她的三个孩子隔离。
三个孩子中有两个是11个月大的双胞胎最难照顾。双胞胎时不时的哭闹会给隔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隔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团队中的护士同事都很年轻,孙德娟决定和另一位已经做母亲的护士照顾双胞胎,她们每人怀抱一位宝宝。等待每一秒都很漫长。宝宝一旦感受到离开怀抱,就开始哭闹,为了让宝宝能安静下来睡个好觉,孙德娟和她的同事时时刻刻抱着她们,边走边晃,手上轻拍,嘴里轻唱。
照顾孩子的风险也很大。由于孩子的母亲核酸检测阳性,再加上婴儿哭闹时会撕扯防护服、护目镜,鼻涕、眼泪、口水也都流在防护服上,孙德娟和她的同事心理压力也非常大,再加上婴儿哭闹时会撕扯防护服、护目镜换尿片、用开水消毒奶瓶、冲调奶粉等等一切都要在雾蒙蒙的护目镜下摸索完成。
但最终等来的是双胞胎母亲被确诊的消息。此时已经照顾宝宝10小时的孙德娟和同事心理压力陡然增大。照顾宝宝的“阶段战”变成了“持久战”妈妈被确诊后,意味着宝宝被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护士队的成员们已经按捺不住,强烈要求轮流照顾宝宝加入“持久战”。孙德娟终于可以走出房间,此时距离孙德娟进入房间已经24个小时了。
4人分成两组轮流照顾宝宝,另外4个人还要负责100多人的医学观察,这对于孙德娟的团队来说压力巨大,常规8人的工作量由4个带队护士外加护士长兼顾完成。
“我们都是从不同科室抽调选拔的,来这里之前我们互相都不认识,经历这次事情之后,不是普通的同事关系,更像是一同经历生死的‘战友情’”。
变身生活小助手关爱留学生群体
五月以来,医学观察点的隔离人员由境内协查为主慢慢转变为以归国留学生为主,国外疫情复杂,留学生回家之路历经波折,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抑郁。有些归国留学生受当时的舆论氛围影响感觉不被接受、充满内疚、恐慌等心理。这种情况下,孙德娟和她的同事们,关注留学生身心健康,开展了暖心服务,包括每日电话随访及一对一生活小助手。
如同每一个患者康复出院般,每一位医学观察对象最终“全阴”离开观察点也是胜利。而不少结束观察的留学生,和孙德娟成为了朋友,临别时会给这个这位护士姐姐送上鲜花。
一对一生活小助手结对是客人入住后,孙德娟通过电话介绍该项服务并一对一添加微信,然后平均推送给驻点护士,也就是说虽然是一对一生活小助手,但是每个客人会有两个驻点护士的微信,通过一系列的电话交谈、疏导,关注留学生身心健康。
细致、温柔的照顾,也让14天医学观察期间的观察者、被观察者成为了好友。毕竟,面对新冠病毒,医护、观察对象都在同一个战壕里战斗过。
比如通过前期的初步了解,在小助手分配时也更多会考虑客人和护士的搭配,比如年龄、性格、带孩子的、老人等等,尽量做到让小助手和客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例如客人脾气比较急躁的搭配特别耐心的护士;老人和有带孩子的搭配结婚的有一定和老人、孩子相处、照顾经验的护士;年轻的性格开朗的留学生搭配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的护士......通过这样的搭配,在隔离期内,护士和客人能够非常快速建立互相信任、和谐的关系,更利于客人的倾诉及问题的提早发现、解决,将更多的问题在萌芽状态及前期得到及时、更好的解决。
曾经有一位曾姑娘,性格比较温柔内向,入住后各方面的情况一切正常,通过聊天熟悉后,她突然提出其实她本次回国主要是因为爸爸肿瘤晚期,住在ICU已经一周多了,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她觉得孙德娟和她的同事们非常热心,希望能帮助她申请转移到深圳进行隔离,这样就可以离爸爸近一些。得到这个信息孙德娟和同事立即上报给驻点领导,领导非常重视,紧急沟通研究,但最终没有办法进行转运。
这个消息原本可以通过微信或者电话直接转达给小姑娘,但是由于担心她的希望破灭、情绪有波动,护士特别做好防护来到她的房间门口给她传达结果、耐心解释原因及相关政策规定,得到了小姑娘的理解。
后来每天一对一护士每天关心她的饮食起居、关心爸爸的病情变化,还约定好每天要一起给爸爸加油、祈祷,保佑爸爸坚强的等女儿回去看他,就这样,漫长而又短暂的隔离期结束了。
“她爸爸病情没有继续恶化,小姑娘非常开心,临走时留下一封长信,信中她说:如果护士长姐姐像妈妈,一对一联络员就是姐姐的角色,隔离期间收获到了太多的温暖。”
孙德娟与一同奋战的队友们
#清风计划##中山六院健康说#
责任编辑:郭松青
初审:李饶尧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李冠宏
记者:王道斌、丁慧、许晓琪
文章内容来源于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