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家人在看某个电视剧的时候,7岁的女孩问:
“妈妈,什么是处女?”
女孩妈妈瞬间脸红心跳,尴尬得紧,一时不知如何给孩子科普起。
这个孩子真正关心的,到底是什么?当时电视里演的情节是,一个男生因为女生不是处女而要跟女生分手。
所以,这个小女孩是在问什么呢?
她想知道的其实是,为什么不是处女就要被抛弃。
她眼中并没有父母脑补的成人式的性,她关注的是关系的不可测。
问题背后,藏着孩子在关系中被抛弃的隐忧。
因此,在那个当下,大人完全可以这么告诉孩子:“有些人会在意,喜欢的人曾经跟别人交往过。要是有,就觉得很生气,不能接受。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在意这些,他们喜欢一个人,就会只是喜欢这个人,而不是她的过去。”
这么做,才能真正解答并安抚这个孩子。
分享这个例子,是想跟大家提个醒:
当一个小孩子问及一些跟性有关的敏感话题时,很可能孩子关注的并不是性,而是关系本身。
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会不会被爱、被抛弃这么一个终极问题。
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父母在日常给孩子做性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了解这一点。
下面这个例子,就来自一个小小孩。
一位家长曾经羞答答地咨询:
2岁多的小孩撞见了父母的性生活,怎么办?她好像有点害怕,一边问妈妈怎么了,一边哭着硬是把她爸爸给拉开……我觉得很担心,不知道这件事情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求教。
这个家长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撞见父母的夫妻生活后,小孩子的内心经历着什么呢?
当她问出那句“妈妈怎么了”,当她哭着拉开父母,其实她内心充满了恐惧。
孩子为何会恐惧?她完全无法理解那些具体动作意味着什么,更不会认为“我的妈妈是在享受一种快乐”,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只可能有下面两种印象:
第一,性是危险的。爸爸好像在伤害妈妈。太可怕了。
第二,我被抛弃了。因为那一刻,父母只关注对方。当父母相互关注对方时,孩子的感觉是被排除在外的,是被抛弃的。对孩子来讲,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此。
只要感受到可能被父母抛弃,孩子就容易有种濒临死亡的感觉。
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有可能饿死;
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得不到关爱。
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得不到保护。
没有父母保护,寒冷和炎热我们都无法防御。只有父母在身边,我们才能获得安宁。
所以,看到父母只专注在对方身上,这对一个小小孩而言是很恐怖的事,这样的体验会保留在孩子身上很久。
如何尽可能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呢?
假如真的不小心被孩子撞见了夫妻生活,父母应该及时从依恋关系的角度去回应孩子,告诉小孩:“我们这么做,是成年人都会做的事,因为我们相互之间很相爱,也正因为我们相爱,才能更好地去爱你。”
然后去抱抱孩子,陪陪孩子就好了。
尽管孩子也许一知半解,但是你的回应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跟焦虑。
当然,最好的建议是,不要让孩子撞见这一幕。
孩子稍微大点以后,会更容易问出让父母觉得尴尬的问题。这个时候也请父母保持淡定,并且懂得去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比如,一个6岁的女孩冷不丁地问:“妈妈,避孕是什么意思?”
孩子妈妈立马很紧张,心想,这孩子是不是太早熟了?于是就把这个孩子盘问了半天。最后发现,女孩是听大人聊天听到的。
大人们聊了什么呢?聊的是一个妈妈因为避孕失败,意外怀上了二胎的事。
所以,这个女孩问避孕是什么的时候,她关心的并不是性,而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避孕了吗?总不会晚上睡觉一不小心也弄一个小宝宝出来吧?如果再来一个弟弟妹妹,爸爸妈妈还会喜欢我吗?
这才是孩子真正关心的问题。
如果听到孩子的问题后,大人出于对性的禁忌,以及羞耻感作祟,去训斥孩子乱说话,或者粗暴地对孩子说,“去去去,你这么大点儿懂什么。”那孩子不仅会感觉委屈,耻辱,她还会继续被她的焦虑困扰。
什么焦虑?当然是不被爱、被抛弃的焦虑感了。
得不到答案,孩子心里就会一直想着。
只有从父母口中确认自己会一直被爱着,孩子才能放心。
这个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在进入青春期以前,孩子脑袋里的性,跟成年人的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成年人提到性,总会跟情欲联系到一起;孩子提到性、认识性,则跟他们认识这个是萝卜,那个青菜没有什么区别。
与其说是孩子在学习和了解性,不如说是他们在学习和了解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再拓展一点说:
不止是追问跟性有关的问题。孩子们还经常会莫名地关注某个事,为了某个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困扰,问出一个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要求。
此时请父母一定记得:这不是孩子们莫名其妙,无理取闹,胡思乱想。
他们很可能关注的不是事情本身,他们真正关注的,是他们自己。
知名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就讲过这么一个小例子:
十岁的安迪问爸爸:“在哈莱姆,有多少孩子被抛弃?”
安迪爸爸可太高兴了。他心里兴奋地想,儿子这就开始对社会问题感兴趣了,有格局!
于是,话匣子立马打开了,跟儿子大讲特讲了一番哈莱姆的儿童生存状况,并且还特意拉着儿子查了数据。
然而,意外的是,小伙子并不满意。他继续问:“在纽约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美国呢?欧洲呢?全世界呢?”
安迪爸爸这才意识到,他儿子并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
小家伙之所以会问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在悲悯那些遗弃的孩子,而是担心自己也会不会有一天也遭遇遗弃。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遗弃孩子的数字,而是想得到确认他不会被遗弃。
爸爸仔细考虑了一下安迪的担心,然后回答道:
“你担心你的父母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
说起来,孩子们真的非常聪明,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也非常地不安。经常性地,他们会绕着弯子问父母一些问题,如果父母只听表面,就会失去和这个孩子交流的通道。
所以,每次你感到无法理解孩子,不知道怎么办,都可以尝试一个办法,即去尝试听他问题背后的情绪,并对这个情绪进行回应。
情绪和感受,就是我们了解一个孩子当下内心世界的重要桥梁。
每当孩子有情绪变化或者你不能理解的行为时,不妨问一句“你怎么突然关心这个问题呢”“能告诉我你在担心什么吗?”
请对孩子保持充分的好奇,这些好奇会带着你去靠近孩子的内心,从而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真正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