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被孔子称为“思无邪”的是什么吗?
孔子曾经提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起初叫做《诗》,由于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所以《诗》也叫《诗经》。
关于“诗三百”这一称呼。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305+6)首,其中305首篇名与诗文俱全,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舍零就整,为叙述方便,称作“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
这些诗有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风》又叫《国风》,根据地名分类为《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十五部分,收诗 160 篇。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的产生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地区,地域相当辽阔。
《雅》是周代人所称的正声雅乐,分《小雅》和《大雅》。
《小雅》74 篇,大部分是贵族宴享时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
《大雅》31篇,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这些诗大多产生于西周、东周的都城地区,即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阳)。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jì sì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周颂》31 篇,是西周初年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产生地在镐京。
《鲁颂》4 篇,是鲁国贵族祭祀宗庙的乐歌,产生地在今山东曲阜qū fù。
《商颂》5篇,是宋国贵族祭祀其祖先商王的颂歌,产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诗经》的赋、比、兴xìng。
《诗经》的艺术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
历代学者对“赋比兴”的解释一直存在着分歧,在此就选取其中一种来进行解释。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直接抒写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事物,类似如今的排比修辞。
“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达更生动形象,便于人们联想。
“兴”有发端的意思,也称起兴,一般用在诗歌开头。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起兴的句子可以与诗的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
赋、比、兴三种方法,在《诗经》中交互使用。
“重叠”是《诗经》中众多民歌的一大特色。
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它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
另外,双声、叠韵、叠字的修辞手法,也增加了诗的美感和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也有二、三、五或六、七、八字为句的。根据内容需要,句式灵活多变,使诗更加色彩纷呈,多姿感人。
《诗经》中的内容含蕴丰富,禁得住细细品味。如果你有喝一盏茶的时间,不妨去读一读其中的诗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