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的一种篆文形式
另一种篆文形式
襁褓中的婴儿
"了"这个字只有篆文形式,没有甲骨文和金文。
婴儿一出生就要用襁褓裹起来,襁褓的边缘一般都会折成像“9”一样的形状,这倒很像“了”的篆文形式。可能就是根据这个,文字学者对它的解释是,像婴儿在襁褓中被束缚包裹着,所以引申出了"收束,了结"等意思。可能是因为婴儿即便被裹着也活泼好动的缘故,又引申出"聪明、伶俐"的意思,如《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至于为什么“了”这个字没有甲骨文和金文,我觉得可能跟女人在古代的地位有关。照顾婴儿这种事通常由女性来做,而甲骨文和金文是由男性书写的,主要记录的是祭祀、占卜、军事等“大事”,包孩子这种事根本上不了台面,怎么会记录下来呢? 说到这里,我想到以前看过的几个视频,讲的就是包孩子的方法,国内和国外的包法似乎还不大一样,国内的叫蜡烛包,国外的叫粽子包。不管叫啥,不管好坏,“了”这种做法倒可以说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liao是作动词时的发音,le是后来作为虚词的发音。那么大家都很熟悉的蝉,也就是知了,为什么叫zhi liao,而不叫zhi le呢?小时候听大人说,因为知了叫的太烦人,就像人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所以才取这名。我倒是觉得,可能是人们发现知了成熟之前,要连头带身子全部藏在蝉蜕里很长时间,这才叫它“知了”,因为这家伙比谁都懂包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