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 / 正文

黏虫(黏虫与粘虫的区别)

时间:2022-04-02 22:20:11 浏览:44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寄主]

黏虫食性广泛,为害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00多种以上植物。

[形态特征]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俗称夜盗虫、五色虫、花条虫,是一种迁飞性农作物主要害虫。

黏虫

[发生特点]

黏虫的食性较杂,主要为害玉米、谷子、水稻、小麦,大发生时也可为害棉花、豆类、白菜、甜菜等蔬菜。黏虫的为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若防治不及时,常造成大幅减产。成虫可迁飞,以幼虫,若虫为害,在河北以二代、三代为主害代。二代发生于6月上中、旬,产卵于小麦和春玉米的枯黄老叶上,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孵化为害小麦和早春玉米,三代黏虫在7月底至8月上旬左右发生,主要为害夏玉米。成虫趋酸甜物性较强,趋光性弱,卵产在叶鞘内面和叶面上,并分泌黏液将叶片卷起,每头雌蛾平均产卵40~170粒。幼虫有假死性、群集性,白天潜伏在稻草下部或草丛、玉米叶腋处,白天一般不在叶片上,傍晚晚上开始活动为害,老熟后在草丛或土块下化蛹。幼虫3龄后即进入暴食期,可在很短的时期内将叶片吃光,并能群集向附近田块迁移为害。

黏虫

[防治方法]

针对黏虫繁殖速度快、短期内暴发成灾,3龄后食量暴增、耐药性强等特性,黏虫防治应采取“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3龄幼虫暴食为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联片普治重发生区,隔离防治局部高密度区,控制重发生田害虫转移为害,密切监视一般发生区,对超过防治指标的点片及时挑治”的策略。

黏虫

(1)防治成虫,降低卵量。利用黏虫成虫产卵习性、趣光、趋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方法诱杀成虫,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2)防治幼虫,减轻为害。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

黏虫

(3)达标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达120头/每百株以上时,每亩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毒死蜱乳油、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50%甲氰菊酯、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加10%咇虫啉按说明倍量喷雾防治。

黏虫

(4)注意事项。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喷雾均匀周到,田边地头杂草上都要喷到。对于侵入玉米雌穗的黏虫可以采用涂抹内吸剂药物的方法防治。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5)建封锁带,防治转移。为防治黏虫迁移为害,可在地头田边撒施宽15cm的药带进行封锁。或用40%辛硫磷乳油兑水适量,拌毒沙土进行隔离防治。

@头条号 @头条公开课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