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
2022北京冬奥会在续写“中国式浪漫”的闭幕式中完美收官,实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承诺。在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民给我们的温暖、能量、好客与支持。”巴赫说,“从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到学校里的儿童,及至志愿者们,全部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全民参与、全民关注的北京冬奥会使奥林匹克精神在14亿人口的东道国获得最大程度的普及,也让新时代中国风范在世界聚光灯下获得充分彰显,这使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远远超越了金牌榜的意义。
超越金牌,以“自我超越”诠释奥林匹克精神。获得奖牌甚至金牌是运动员个人的梦想,但运动员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和技战术水平实现“自我超越”才是“更快、更高、更强”的本质。赛前中国运动员纷纷表达了“要做最好的自己”“不留遗憾”的参赛目标。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金博洋在男单自由滑项目中排名第九,没有获得奖牌,但创造了个人本赛季最高分,“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为“自我超越”做了最好的表达。冬奥会最后一棒火炬手、维族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在越野滑雪女子双追逐比赛中获得第43名。赛后她说,做最好的自己,不留遗憾。花样滑冰运动员朱易因在比赛中出现严重失误而难掩沮丧,也面临一些网民的质疑、批评,但她顶住压力在元宵节重登赛场,虽然未能晋级自由滑,但在媒体眼中“战胜了自己的朱易显然更加享受这场比赛”。这是运动员和现场观众身上所闪耀的奥林匹克之光。很多外国运动员的冬奥故事也感动、感染着亿万中国人。50岁的“滑冰奶奶”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八次征战冬奥的故事书写了德国速度滑冰传奇,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参加八届冬奥会的女选手,她身上散发着的超越年龄极限的奥林匹克精神赢得了中国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点赞。很多网友的留言评论都表达了对她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追求自我超越的价值认同,这样的价值认同超越了观众对输赢本身的关注,她身上展现出的拼搏与坚持的“正能量”将在赛场内外激励更多的人坚持不懈,顽强拼搏。
超越国家利益,追求“更团结”的人类共同利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语境下,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团结”不仅恰逢其时,而且弥足珍贵。从国际奥委会官员、东道国领导人到运动员、直播解说员、媒体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呼吁世界更团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惊艳的创意表达了“更团结”“一起向未来”的奥运精神,运动员们也在冬奥赛场上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动态的比赛成绩,永恒的冬奥朋友”。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冬奥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强调,自古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冬奥赛场上,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的制作者们不仅将运动员们超越自我的精彩瞬间展示给了观众,也将赛场上的竞争对手与生活中的友好伙伴在赛后激情相拥的温暖瞬间定格在镜头中。而在以运动员为中心的闭幕式上,运动员们热情拥抱的无数瞬间的集锦是对“更团结”的北京冬奥会的最美总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运动员在面对争议时展现出的开放、开朗、包容、自信对诠释“更团结”意义重大,对彰显中国风范意义重大,对广大国民有很强的示范意义。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比赛中获得银牌后,对于裁判打分和比赛结果的争议,大方作出回应:不管怎么样,我们大家玩得都非常开心,马克斯他是真真正正地完成了一套很好的动作,其实在这个决赛里,大家都是第一名。这位中国小将对竞争对手由衷的欣赏、对裁判的充分理解、对比赛结果的欣然接受体现了中国运动员的开放、包容、自信。谷爱凌获得金牌后,也有美国网民批评她“代表中国参赛”。面对争议,谷爱凌的回应是:体育一定是用来团结人们的,而不是分裂我们的。运动员们在赛场之外展现出的开放包容的心态和风范通过社交媒体大范围传播,在国内国际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超越冬日寒冷,传递温暖和团圆的意义。温暖不仅指体感层面的温暖,也指心理层面的温暖。冬奥赛场上的低气温挑战着运动员和现场工作人员们的耐寒能力,因此热饮热食成为他们的冬奥体验愿景之一。北京冬奥组委早在2021年11月就发布了冬奥会运动员菜单——完全按照国际奥委会餐标设计的678道菜,以不同的特色餐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运动员的需求,意在让运动员们充分感受中国的热情好客之道。开赛以来,很多外国运动员在社交平台上晒“美食”视频和图片。马耳他代表团唯一的运动员珍妮斯·斯皮泰里在比赛间隙从口袋里掏出豆包吃,一时间成为热点人物;谷爱凌在完成比赛等待成绩公布的时候,掏出韭菜盒子吃的画面也十分温馨,中国美食与各国运动员同框传递出了满满的暖意。同时,各国运动员纷纷表示在冬奥期间结交了很多志愿者,并感谢志愿者们的帮助、支持。志愿者是与运动员们距离最近的群体,他们真诚的微笑和得力的服务最直接、最频繁地被运动员们感受到。北京冬奥遇见瑞雪,外国运动员说:“一大早就在酷寒中努力铲雪的冬奥村志愿者们,非常感谢你们!”闭幕式上志愿者工作场景的集锦短片记录着中国志愿者在冰雪中传递的温暖,致敬志愿者环节更是对志愿者传递温暖的最具仪式感的嘉奖。受伤运动员对来自中国医护团队的温暖善意和专业能力体验最深。美国高山滑雪运动员尼娜·奥布莱恩在女子大回转比赛临近终点时意外摔落,被诊断为小腿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在延庆医院及时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术后第二天,她就发文感谢中国医护人员,表示“感受到了许多的爱”。奥布莱恩在即将出院时,在推文中发布了自己和中国医护人员的合影,说“离开前,我必须要再说一次感谢。这些天来我受到了太多的支持与帮助”。
“团圆”是最能代表中国春节文化的词汇。两年来的疫情阻隔使国际间交往受到严重影响,北京冬奥会为奥林匹克大家庭创造了珍贵的“团圆”机会,这可能是疫情后中国与世界最大规模的面对面互动场景,产生了很多温暖的“团圆”故事,社交媒体为这样的“暖新闻”提供了分享平台。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用Vlog记录下了自己跟随美国队从崇礼太子城站乘坐高铁前往国家体育场,入场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过程。视频显示,特莎·莫德入场时用中文对场边志愿者大喊“你好”,一名志愿者也热情招手,并用英文回应“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到中国)”。她在社交媒体上发这段视频并配文“这是我生命中最疯狂的夜晚”,并在随后回应网友评论时说“昨晚回来后,我躺在床上哭了,因为我一遍遍看了那段视频”。与特莎·莫德互动的志愿者是来自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本科三年级的孙泽宇,他说看到自己难忘瞬间被美国运动员记录下来很兴奋,并给特莎·莫德写了回信。他表示,人与人之间这种自然的善意真的是最最美好的东西。中国志愿者与外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团圆中相遇并互相传递最温暖的善意构成了北京冬奥会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奥运会承载着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使命,各方合力共同奉献的北京冬奥会成功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为仍陷疫情的人类带来了希望和曙光,实现了东道国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共情。洋溢着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风范的北京冬奥会作为人类2022年开年的浪漫记忆,也将对未来的奥运会举办产生深远影响。相信即将开启大幕的北京冬残奥会将续写辉煌,向世界展示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相互温暖的一幕幕,而中国多元主体参与的冬奥实践与冬奥传播将继续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彰显中国风范。
(本文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2020年度重点项目“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