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仙,学名“双叉犀金龟”,是一种金龟总科犀金龟亚科叉犀金龟属的昆虫,因雄虫有发达的额角而得名。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以及日本、泰国等地,多栖息于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幼虫依赖林下的腐叶土或朽木形成的腐殖质为食,因而对森林的原生性要求较高。独角仙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常被作为宠物来饲养。
体长30-50毫米(不含额角),体宽20-30毫米,身体呈长卵圆形,体表背面光滑或微茸毛,腹面茸毛较多。体色个体差异较大,从深红到红棕再到纯黑均有,有时同一个体的头胸和鞘翅颜色也会不同。头部较小,复眼深红褐色,触角有10节,其中鳃片部由3节组成,上唇呈上翘的扁平铲状。鞘翅肩疣、端疣发达,纵肋仅约略可辨。臀板十分短阔,强烈隆拱。足粗壮,前足胫节外缘3齿,基齿远离端部两齿,足末端有钩爪一对。
性二型现象显著,雄虫有发达的额角,长15-35毫米,向前伸出,末端向上弯曲并分四叉(体型较小的个体可能仅有两叉),前胸背板中央向前伸出一前胸背角,略向下弯曲,末端分两叉。雌虫额头顶部仅有一小型隆起,无前胸背角,胸背板有Y字型浅凹。雄虫背部较为光亮,雌虫背部较为粗暗。雄虫前足明显长于雌虫。成虫力大无穷,可拉动比身体重数十倍的东西。即是益虫也可以是害虫,因为成虫数量过多的话可能会危害到森林。
其幼虫俗称“鸡母虫”,身体肥大,最大可长约10厘米。头部坚硬,密布刻点,正面为黑色,边缘为红褐色;咀嚼式口器,大颚强而有力;单眼退化仅留痕迹。身体其他部分较为柔软,常呈C型弯曲,乳白色或米黄色,体表半透明;两侧有9对气门,气门较大,开放性无瓣膜;体表有稀疏的刚毛;六肢短小,运动主要靠身体蠕动。雌性幼虫体重峰值一般在20-25克,而雄性可达30-40克。幼虫在腐殖土或木屑堆内部生活,一般不会将自己暴露在外面。
自然状态下成虫在初夏时开始出现,最多见于6-7月,到9月则大部分成虫都会死亡。成虫多为昼伏夜出,活动高峰期为日落后夜晚的前几个小时,有趋光性。成虫喜食树木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虽然为咀嚼式口器,但取食方式高度特化,先用铲状的上唇划破树皮或水果表皮,然后用毛刷状的舌舔舐树汁或水果。雄性成虫好斗,为了争夺食物和交配权会用额角搏斗。搏斗中常将额角插入对手的身体下方,将对手举起掀翻,被举起的一方即为失败者。
成熟后的雄性成虫有强烈的交配欲望,只要遇到雌性成虫就会试图交配。但是雌虫对交配较为抗拒,特别是已经交配过的雌虫,会拼命逃离雄虫。雄虫会用后足和中足攀附在树皮上,前足抱住雌虫进行交配。交配过程可以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交配会使雄虫寿命缩短,因此在野外雄性成虫寿命仅有1个月左右,而雌性成虫可达3个月,不过雄虫如果不交配寿命也能达到3个月。一般情况下,一次成功的交配就足够雌虫所有的卵受精。交配后几天雌虫就会开始产卵。
卵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刚产下的卵性状似大米粒,随着发育会逐渐膨胀为绿豆粒大小的球形,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孵化过程约为10天。刚孵化的幼虫为一龄幼虫,经过约1个月后蜕皮成为二龄幼虫,再过1个月左右再次蜕皮成为三龄幼虫。三龄幼虫期最长,为6-8个月,随生长环境温度的变化会有延长和缩短。幼虫的体重在三龄中期达到峰值。三龄末期的幼虫停止进食,在土中用身体挤压出一个椭球形的室,并用粪便和分泌物加固室壁,形成蛹室。
幼虫在蛹室内进入前蛹阶段,身体变短,颜色变黄,表皮变皱,不久后蜕皮,即蛹化。蛹深黄色,没有运动能力,只有腹部可以扭动。独角仙的蛹经过20多天后羽化,刚羽化的成虫鞘翅为白色而柔软,经过几小时后变为深色且硬化。刚羽化的成虫不进食也不活动,会在蛹室中继续蛰伏十几天,然后从土中钻出,开始觅食和交配。独角仙是“完全变态”发育类型的昆虫,也就是会经历卵期、幼虫期、蛹期及成虫期四个阶段,每年为一个世代(即独角仙从幼虫到成虫再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基本为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