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用什么态度对待过去和未来呢?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后事,追思先祖,民众的德性就会归向淳厚了。
在学而篇第二段,有子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第三段,孔子说花言巧语,态度不端,不会是仁。所以说,看一个人是否做到仁,可以先来看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
对待父母,儒家教人要做到“孝”,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对父母孝顺、孝敬,一方面是在当下的相处,另一方面,是对待后事,以及追思先祖。传统文化中,我们有着祭祀祖先的习俗,还会重视丧事,这是很不错的,祭祀或丧事不仅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心上要敬重。如果民众能够重视祭祀和丧事,这样是把握了做人的根本,德性就会变得淳厚。
感悟这一段,对待人事,也是可以从过去和未来看待。我们的当下源自于过去,我们的当下又在创造未来。过去、当下和未来总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不能够绝对地区分。我们对待过去和未来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当下的态度。
对待过去,我们可以重视它,从中来学习。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就在过去的人事中。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当下的自己,就需要更好地去理解自己的过去,甚至家族的过去。如果想要更好地认知当下的国家,就必须对人类的历史有所认知。对于个人而言,过去正向的经历,可以提醒我们继续保持;过去负向的经历,可以提醒我们警惕,不再重复犯错。不管怎么样,过去都可以是宝贵的经历,指导更好地在当下为人处世。
对待未来,我们要谨慎地对待。虽然未来还没有到来,但未来已经潜伏在当下,当下正在创造出未来。如果当下做出错误的事情,那么这些事情一定会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或小或大的痛苦。所以用谨慎的态度对待未来,也就是用谨慎的态度对待当下。
能够重视过去和未来,那么自己会在当下更好地做一个人,尽量做一个善良的人。能够持续地做善事,这样是在积德,会逐渐感受“德”真实的作用。
仅为个人学习笔记,喜欢的朋友欢迎共同学习《论语》,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