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十四岁嫁给父亲,生了我们姐妹兄弟六个,家乡的山水培养了母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朴实憨厚的品质。
母亲心灵手巧,纺线织布、大裁小剪、绣花剪纸,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每当除夕母亲便剪些窗花,贴在窗上。当时,我就纳闷:哪些形形色色的小鸟、蝴蝶、花朵是怎么从母亲的剪刀下变出来的?记得刚流行西裤、衬衣,母亲只要看看,就会给我们做出合体的新衣来。(当时穿大腰裤,带襟衣)凡是母亲会的,很快就会教给别人,所以,我们家很热闹,就像办了培训班似的。
母亲心怀慈悲,乐善好施。小时候,来村里要饭的,说书的盲人很多,每次母亲都让我端饭给他们。还有过路人,小商人,每到饭点,母亲必留吃饭,饭没了,自己就饿着。母亲常说:“我饿一顿饿不死,他们下一顿不一定有饭吃,谁还没个三灾六难的。”
母亲孝敬老人,我们家好吃的在爷爷嘴里,好穿的在爷爷身上,爷爷的铺盖也是我们家最好的,爷爷的屋子被母亲收拾得干净整齐,爷爷享年九十六岁,可谓高寿!母亲给我们讲“二十四孝”,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在家孝父母,不用远烧香”……
母亲心胸宽广,从不斤斤计较。爷爷、奶奶的棉衣每年春天都要拆洗的,大娘早早拣身好的,剩下破的,母亲每年都会把破的换成新的。母亲说:“你大娘不易,家里孩子多!”其实,我们家条件也不好,我们穿的衣服都是补丁落补丁的。大伯家盖房子,把我们家的石板都用了,母亲说:“用吧,又不是外人,用了你爹再揭,你大伯又不会。”母亲常常给我们讲“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母亲不识字,但喜欢听书,所以也明白不少做人的道理。
母亲也有不大方的时候,每当讲起,就气哽喉咙。土改时,我们家的房子、土地、粮食,被一洗而空。我们家也不是靠剥削生活,甚至连一个长、短工也没有,家里的积蓄都是爷爷带着大爷,父亲用血汗换来的,奶奶又以俭持家,所以日子过得也火红。正当全家以泪洗面时,一个贫农泼妇提出一个无理要求:给母亲换丈夫。这是多荒诞、多可笑的提出,可是,我家成分不好,母亲无处说理,以死相拒,才免遭不幸。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还是有远见的。她常说:“爹娘都是睁眼瞎,要是有条件,一定让你们上学”。哥哥是远近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好让母亲自豪,我上到高中毕业,也算村里最高学历的女才人了。
母亲能不受世俗束缚,实为可贵。我高中毕业后,在母亲的支持下,培训学习养殖技术,然后在家里养殖。培训、买料、运料、参观、学习……,我成了村里人议论的对象,他们说我“疯”,就连我的亲大娘都好几次善意提醒:“管管她吧,不要她再给男人混了!”母亲一笑:“怕什么,花木兰还替父从军呢!我的孩子我知道。”
母亲因病去世,走的时候是那么的不舍,因为哥哥未娶,我未嫁。
感谢母亲,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女儿,愿母亲在天堂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