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那么,五谷到底都是什么呢?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
另一种说法是麻(黄麻、蓖麻、青麻、大麻、亚麻、罗布麻和槿麻等。)、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今天所介绍的是后来常食用的,也是比较广泛流传的:稻、黍、稷、麦、菽。
1、稻 (dào),(形声。从禾,舀(yǎo)声。本义:水稻)同本义。
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主食,谷壳和其它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秆用来造纸。分水稻和旱稻,通常指水稻。子实叫谷子,碾制去壳后叫大米。有糯稻、粳稻、籼稻之分。古以粘者为稻,不粘者为粳,直杆的谷类作物。稻,按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水稻(其中的水一贯指淡水)、旱稻(陆稻) 、海稻。米,宽约2毫米,厚约1-1.5毫米;胚比小,约为颖果长的1/4。
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我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现在东北地区水稻较为上乘,东北大米已成为我国大米中最为好吃的一种。
黍:黍,(shǔ)(形声。从禾,雨省声。本义植物名。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是中国小杂粮的一种,一年生粮食作物,成熟以后是金黄色,在中国的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山西大同,忻州一代。黍去皮以后,叫黄米,此种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做粽子的原料之一,此为黍磨成面粉以后还是做油糕的原料。
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稷,ji,从禾从畟,五谷之长。
(1) 形声。从禾,畟( ji cè)声。表示与农作物有关。
本义:稷谷。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稷为谷神:社稷(指国家)
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4、麦 (mài),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
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酿酒、制饴糖等。秆可用于编织或造纸。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
菽:
菽 [shū]
菽是一个汉字,读作shū。
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艹(草)”为形旁,“叔”为声旁。“菽”为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