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中国史称明教、二尊教等),是公元3世纪中叶萨珊王朝时期波斯人摩尼(Mani,公元216~277年)在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教义基础上,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部分教义所创立的一种宗教。
摩尼出生在底格里斯河畔的玛第奴(位于今伊拉克境内),父亲是当地基督教异端教派诺斯替派中一支浸礼教派的信徒。摩尼从小深受诺斯替教派善恶二元论思想的熏陶。据称他在12岁和24岁时,受到推茵神的点化,命他在人世间传授一种新的宗教,以拯救这个充满罪恶和苦难的世界。从此,他自命是推茵神派遣到尘世来的“光明使者”,开始传教活动。25岁时到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地区传播新的“救世真理”,并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两年以后,摩尼回归波斯,在萨珊王朝沙普尔国王的支持下,向国人宣讲他的“二宗三际”教义,标志着摩尼教正式诞生。由于政权更迭,王宫对摩尼教的态度也截然相反。在瓦赫兰一世登基后,尊拜火教为国教,摩尼教被定为异端,摩尼本人被投入监狱,于公元277年2月26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尸体被剥皮充草,悬挂在城门之上。后来,这座城门被后人称为摩尼门。大批摩尼教徒也同时遭到屠杀。幸存的摩尼教徒则转向罗马东部、印度北部扩张影响,形成世界性宗教。
摩尼教教义核心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与黑暗(即善与恶),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时,光明与黑暗是两个相邻的王国,光明国领辖东、西、北三方,而黑暗国则占据南方,彼此相安,互不侵犯。中际时,黑暗国偶然撞入光明国的领地,从而引发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长期大战。摩尼是诸明使中最重要且是最后一个。当摩尼教获得大部分人类信奉后,残留于世间的光明分子也逐渐得到拯救,而当大地只剩下恶魔和物质时,将会爆发一场大火。此时生命之母将带领最后一批阶级(新人)和收集其余光明碎屑,一同升入新乐园。而黑暗魔王和恶魔将被抛入大坑,用巨石封死。后际时,新乐园并入光明国中,光明与黑暗再次被永远分隔。
摩尼教奉大明神为最高主神,崇尚光明,认为大明神是光明、威力和智慧的集中体现者,是“永远之父”。只有他才能教化众生,拯救灵魂,脱离苦难,不堕地狱。
摩尼教的组织严密而又庞大 ,其教会内部分有5个等级:第一级是12慕阇(承法教道者,或称大师),第二级是72萨婆塞(侍法者,亦称拂多延),第三级是 360默奚悉德(法堂主),第四级是阿罗缓(纯善人,即电那勿),第五级是耨沙(净信听者)。四、五两级属教会中的基层,人数没有限制。
摩尼教的经典,大部分由摩尼本人用古叙利亚文亲自撰写,据说有七部大经:《彻尽万法根源智经》(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律藏经》、《秘密法藏经》、《证明过去经》、《大力士经》、《赞愿经》。现已大部分失传,有的还能找到一些断简残篇。此外,摩尼还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主要内容有四不:不吃荤、不喝酒、不结婚、不积聚财物。忏悔十不正当,即忏悔虚伪、妄誓、为恶人作证、迫害善人、拨弄是非、行邪术、杀生、欺诈、不能信托及不使日月喜欢的行为。遵守十戒:不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行邪道巫术、不二见、不惰、每日四时祈祷。
唐武则天时,摩尼教开始传入中国,并一度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但也一直受到传统文化和正统宗教势力的抵制。公元732年唐玄宗曾下诏:“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安史之乱后,摩尼教传入回鹘国(唐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回鹘人在河西一带建立的民族政权),并受到回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回鹘人由萨满教改信摩尼教,摩尼教逐步成为国教。因为唐王朝实行回鹘和亲政策,从而也使摩尼教重返中土。公元768年,唐代宗发布敕令,允许摩尼师在中国设置寺院,从此摩尼寺几乎布满全国各大州府,教势迅猛扩大。公元840年,回鹘人大举西迁,失去护法的摩尼教风光不再。845年,唐武宗正式下诏毁法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史称“三武灭佛”),摩尼教也随之遭到禁断,转为民间秘密宗教,并演化出许多支派流裔。
北宋时期,摩尼教被准许公开活动。随后,中国南方出现许多摩尼教组织,并对摩尼教进行汉化,改称明教(或明尊教)。明教就是汉化的摩尼教。宋代明教将原摩尼教教义要旨简单地归纳为“ 清净 、光明、大力、智慧”8 个字,提倡光明、善良、俭朴、友爱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成为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纽带。这一点逐步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所利用,以摩尼教为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也多有发生。影响较大者有:方腊起义、王念经的衡州起义、东阳县和信州贵溪的“魔贼”起义等。
到元朝时期,摩尼教更进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与弥勒、白莲两教相融合,甚至合为一体。红巾军的“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就源出摩尼教。
明朝的朱元璋更是借摩尼教(明教)起家,但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因“明”字犯冲国号,同时朱元璋也深知摩尼教(明教)对民众的蛊惑力,便下令禁绝摩尼教(明教)。
进入清代,明教受到了更为严厉的禁绝,摩尼教逐步在中国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