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 / 正文

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近义词)

时间:2022-04-06 15:40:08 浏览:68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经典名句,生动形象地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前线理论圈特别策划《习近平引经据典谈“改革开放”》,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讲话中引用的经典名句。

引经据典

1.“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出处: 1978 年 12 月 13 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外部,中国面临时代主题转换、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兴起以及东亚崛起等带来的挑战。在内部,“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温饱不足。这篇讲话,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发表的,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国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出处: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此后,邓小平多次在讲话中阐述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1987年,他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1988年,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全面、深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3.“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出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二日)

这是邓小平在1987年作出的一个关系全局的精辟论断。这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本身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潮中应运而起的,同时又应当努力走到时代潮流的前列,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并且应当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赶上时代”的要义就在于此,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真谛就在于此。

引经据典

4.天堑变通途

出自毛泽东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中。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如今,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更是今非昔比,基础设施建设世界瞩目,也为人民迎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5.“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出处:南宋理学家张栻《论语解·序》

大意为:实践越深入,学识越精进,学识掌握越精深,则实践中越得心应手。这句话阐释了“知”与“行”的相互作用,“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知行合一,不断地把前一步的认知和实践形成的经验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基础,这样这个事业才会越来越进步。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一种“知”,那这种“知”将指导我们今后的“行”。

6.“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出处: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此书是1880年由《反杜林论》中的《概论》和第三篇的第一、二章改编而成的一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著作。它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恩格斯在书中用通俗而又经典的语言阐述了唯物史观,提出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要在经济基础的变动中去找,而不要在人们的认识中去找。恩格斯关于科学判断时代的论述,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考察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形成到发展,不断变化、不断进步、接续推进的基本动力,从根本上说还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

7.“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出处:鲁迅杂文集《热风》

《热风》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4年所作杂文41篇。习总书记引用的这段话,来自《热风》中的《随感录六十六 生命的路》,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鲁迅先生关于“路”的这句名言,与改革开放的“路”很是贴切,可以用来说明40年改革开放的路之艰难。

8.“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出处:《诗经·大雅·文王》

大意是:周文王禀受天命,昭告于天: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是中国一个非常古老的精神传统。几千年前中国人就用这种“维新”的精神开启了伟大的中国文明,并且不断地把它推向前进。这种中国人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精神,也就成为我们现在不断革新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个典故,就是要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民族。

引经据典

9.“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是商鞅跟政敌辩论的时候说的一段话。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进行变法,可是秦国有许多旧贵族反对变法,面对他们的反对,商鞅说出此话。大意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这是商鞅当时变法的一个精神指南。商鞅后来在秦国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包括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等,使得秦国成为当时战国末期变革最彻底、也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事实上,中国不仅有商鞅变法这一次变法,在商鞅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变法运动,把中国社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那之后,还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这些变法和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当时的时代呼声,也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认定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实现富强,一定不能够拘泥于古旧的制度,必须要锐意进取,锐意改革。

10.“天下大同”、“协和万邦”

◇“天下大同”

出处:《礼记·礼运》

天下大同是儒家思想,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体现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更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协和万邦”

出处:《尚书·虞书·尧典》

被称为五经之一的《尚书》是中国儒家的基本典籍,《尚书》中提出的“协和万邦”,也就是“和合”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引申到今天,就是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11.“万国衣冠会长安”

出处:唐代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这是一首和诗。所谓“和诗”,就是对别人已有诗作的唱和。同朝为官的诗人贾至写了一首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写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王维的和诗,第二联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看得出,当时世界各国来到中国的使节,在长安汇聚。这是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世界性大都市长安的景象。如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则希望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引经据典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象传》。大意是,天道永远处于周而不息运转生化过程中,君子因此也应该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发愤拼搏,积极进取,使有限的生命永不懈怠休止,获得永恒的价值。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象传》,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若想最终成就和谐人生、理想人格和盛德大业,人们在发挥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还要具备厚德载物的包容意识和博大胸怀,并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融会、相得益彰。

13.“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出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14.“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出处:《管子·乘马》。“乘”指运算,“马”指计数的砝码,“乘马”的意思指的就是经济谋划,是《管子》治世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名言。大意是,各项事业都产生于周详的谋略,成功于辛勤努力,失败于骄奢放纵。“生于虑”,就是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和精心安排各项工作。“成于务”,就是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失于傲”,就是说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15.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惊涛拍岸”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怀古,怀的是三国时孙刘联合,以弱胜强战胜曹操的故事。“四十载惊涛拍岸”,指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而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恰恰是中国人民大展宏图的四十年,逆袭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四十年。

◇“九万里风鹏正举”

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作者把自己比做大鹏,在梦境里,作者终于使自己的志向得以发挥,靠着九万里的大风扶摇而上,像大鹏一样自由翱翔于天空,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在这里,指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策划编辑:丁莉莎、宋丽群、韩福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