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夕(1936年)在新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支持下广西省会从南宁迁回桂林。那么这其中有什么更为深刻的战略决策和客观因素吗?下面将对此做进一步分析。
李宗仁、白崇禧
一、日本侵略对中国威胁已迫在眉睫,南宁已不再适合作为省会1936年“两广事变”虽得以和平解决,但新桂系打出的“抗日反蒋”大旗却深受舆论好评,此时日本侵略对中国威胁已迫在眉睫。故以抗战需要为由进行迁省,爱国人士必能抛开地域成见,以抗战大局为重毅然支持。
南宁靠近钦廉沿海地区,又有公路相连,如要进攻南宁,从钦州湾登陆北上南宁路程最短;而当时钦廉地区尚属广东,海防任务亦由广东负责,广东本身海岸线漫长,布防兵力已是捉襟见肘;万一日军航母编队泊于广州湾,地面部队可从钦廉一线登陆直扑省会南宁,舰载机亦可起飞为其提供空中支援;以战前中、日两国工业生产能力和军队装备相差之悬殊,日军进攻势头势必难以抵挡。
两广事变
二、后来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个提议的前瞻性和正确性1939年11月15日,日军第五师团与台湾旅团在海军第四舰队和航空兵团飞机掩护下发动桂南战役,由钦州湾登陆,经过激战,击退中国守军后沿邕钦公路进攻南宁,11月24日南宁沦陷。日军从登陆到攻陷南宁前后仅用10天,可谓蓄谋已久精心准备。
南宁沦陷
试想,如果省会没有北迁桂林而仍居南宁,省府军政机关必定仓皇迁流继而影响全省抗战形势。
而省会选作桂林,一方面远离沿海地区暂避日军进攻锋芒,保证后方机关安全。另一方面桂林周边多溶洞,是躲避敌机轰炸的天然防空洞,也是天然防御阵地,这在之后1944年桂柳会战中城防工事一部分利用石山岩洞砌成碉堡,以及壮烈殉国八百余壮士生前曾据守城东七星岩,凭借坚固岩洞击退日军多次进攻的事件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