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A股市场盼着央行降准降息,但真的降准降息之后,立即有人说外资逃逸、人民币必然贬值,股市必然下跌。现在更有甚者,那些一惯“顺势说市”经济学家、分析师说:中国为什么降准降息?那是因为中国经济真的坏了,并以此论证中国股市该跌。什么时候涨?要等到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确实好了。
貌似振振有词,貌似理由充分,但他们却完全不懂去“引导市场预期”,而只会“顺势说市”地谋求“永远正确”,尤其是货币数据公布之后,无视总方向、大格局,而是钻进字眼去“挖臭”,甚至正面信息负面解读,搞得市场预期不仅混乱而且负面,进而破坏了中国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应有的效力。
在此背景下,预期管理“手勤不如嘴勤”。我们希望有关方面,尤其是与市场预期管理直接相关的货币政策当局,应当多说话、多解释,为彻底扭转市场预期弱化多做些事情。毕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而对市场经济,改出转向弱化的市场预期乃是最为重要的经济管理事项。必须防止“哀莫大过心死”的事情发生。
从2022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看,其中不乏重大亮点。比如,6.17万亿元的增量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这是史上绝不仅有的数据。在总体社融增量中,各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2万亿元,这也是单月统计高点,同比多增3806亿元。更重要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5799亿元,同比多188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026亿元,同比多3589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39亿元,同比多448亿元。说这些数据重要,原因是:它大致代表了全社会长期资本能力,尤其是当下,政府净融资的成倍增长,预示着经济弱势之下,最大、最重要的逆周期动力——政府投资正在积聚力量。与之相对的是:各地重大建设项目逐渐展开,而中央电视台最近《新闻联播》已经在着力报道。
这难道不是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态势?这个总体态势难道不是未来中国经济稳健向好的基本保障?我们需要明确:股票市场涨跌应当取决于投资者对经济未来的预期,而不仅仅是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数据。为什么有人偏偏在中国经济增长“拐点将至”之时,拼命以过去和现在数据中的部分不尽人意之处去吓唬A股市场?在A股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嗅到怪异的臭味儿,这是中国股市稚嫩的体现?还是别有用心者正在刻意营造的市场氛围?
所以,中国金融管理者必须强化“四个意识”,加强斗争精神,维护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而这个过程中,强化股票市场预期管理的能力和自觉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央行,最为金融市场的“心脏”,势必需要担负起股票市场预期管理的重任。
同时,我们经济学家、市场分析师也必须弄明白:降低利率,可能导致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但外流的资本一定是偏好于“套取利差汇差”的资本,而绝不是实业资本、股权资本。因为,实业资本、股权资本喜欢低利率环境。更重要的是:中国实业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发达,才是人民币不断走强的根本动力。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