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中国近代数十年战乱中,许多精兵强将应运而生,优秀将领更是繁若星辰。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有“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以及57位开国上将等等。而在这些开国元勋中,有一位将领极赋传奇色彩。
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在令行禁止的军队中可以不守禁酒令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带枪面见毛主席的人,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个拒绝火葬的开国将军,这个拥有诸多“特权”的人就是——许世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点在许世友身上得到了印证。出身贫寒的许世迫于生计,缓解家中困难,8岁上少林,16岁参军,二十几岁便在红军中小有所成。他七次参加敢死队,提着一把大刀便杀得敌人胆战心惊。之后,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活跃着许世友英勇的身影。
土地革命时期,他便以少胜多,灵活机动,成功从敌人手中赢下了万源保卫战;抗日时期,从香城固战斗到指挥领导胶东军民艰苦抗日,许世友始终不下前线;到了解放时期,他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事,其中更是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引以为傲的王牌74师;抗战成功后,他又随着彭老总远赴境外,抗美援朝;最后更是以74岁高龄领兵出征越南,代表国家自卫反击。
许世友戎马一生,年逾古稀也不肯服老。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即便这人曾经是扛起胶东半边天的悍将。1985年春节刚过,许世友便感觉到自己身体不太对劲。总有腹胀腹痛之感,但习武出身的他并没有将这些毛病放在心上,直到之后的例行体检,医护人员才检查出了许世友的病是肝癌,而且是晚期。
医护人员建议他立即启程北京,到301医院去接受最好的治疗,无奈许世友好强而倔强,既不愿承认自己身患重病,也不愿动身前往北京。即便后来诸多战友在探病时一再劝告,他也不为所动。
其实许世友是有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但是他仍旧不愿意去北京,因为他怕他一去,就回不来了,更别提落叶归根了。原来,早在1956年,中央就已经发出倡议,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中国将推行更为环保的火葬,由各级领导带头实行。
毛主席在看到报告后便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许多中央领导纷纷紧随其后,郑重表态。之后在中共八大会上,这份倡议再次被提及,许多与会的地方领导也纷纷签字表态。许世友在会上刚被补录为中央委员,按道理来说,这下轮到他去签字以起带头作用。可他反反复复看了倡议书好几遍,最终决定不签字。
为此,许世友在休会期间特地找到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他直言自己不想火葬。他认为自己“生前尽忠,死后尽孝”,如今他只有一个愿望,便是希望毛主席能批准自己死后能和母亲葬在一起。
当时,毛主席和许世友都还老当益壮,身后事离他们都还遥远。所以,毛主席听得爱将这一请求也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幽默地说:“黄土一冢掩风流,这本就是自愿的事情,不签也不强迫嘛!”
只是世事难料,毛主席走在了许世友前头。中央之后也出了新规定,从今往后,辞世的高级领导和高级将领一律实行火葬。许世友无奈,自从打完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许世友便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力不从心。
因为担心组织不允许他土葬,早早便为自己的身后事开始做安排。他给留在老家的大儿子去了一封家书,同时邮去了五十块钱。他在家书中嘱咐大儿子,用自己寄去的钱买一口棺材,死后直接装进棺材里,不要火化。
许世友党性极强,即便受了委屈也坚决拥护党,拥护毛主席。可唯独在身后事这一块,他始终不肯退让。别看他作战风格刚烈勇猛,平时也都是风风火火的,其实人后的许世友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
只是他为了革命事业,常年征战在外,实在难以忠孝两全。许世友年幼丧父,是母亲将他一手拉扯长大的。十六岁那年他离开少林,就是为了回家为母亲探病。1932年,许世友要随红四军转战川陕地区去建立革命根据地,临走前他朝母亲下跪告别。不曾想,这一走,便是二十年。
因为许世友跟着共产党搞革命,结果被反动派抄了家,母亲无奈之下逃到了外乡乞讨度日。许世友在行军途中,意外碰见了自己的母亲在讨饭。得知缘由后,他愧疚难当,当着军队就声泪俱下地跪在老人家面前忏悔。
许世友觉得自己太过不孝,连累得年事已高的母亲无处安身。老人家深明大义,又岂会责怪于他。母亲将许世友扶起,嘱咐他好好干革命。许世友当即向母亲保证,革命成功后便回家孝敬她老人家。
只是,许世友身为党极为重要的一份子,许多时候都身不由己。革命胜利了,但国家初定,百废待兴,许世友仍旧身负重任。建国前夕,许世友架不住对母亲的想念,便让人将母亲从老家接了过来。
当看到年迈的母亲下车时,许世友百感交集,再次跪在了母亲面前,哭着道:“娘!儿子不孝,让您老人家受苦了!”这下可把老人家心疼坏了,连忙让他起来。在母亲看来,许世友可是堂堂的大将军,怎能跪她一个老太婆?可在许世友看来,不论自己的官多大,他始终都是母亲的儿子,当跪!
建国后,许世友更是公务繁忙,难以脱身。虽然自己有心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侍奉,但是老人家劳碌了一生,突然清闲下来反倒不习惯。更重要的是,她不想因为自己而打扰到儿子的工作,所以她坚持待在老家自己过日子。
许世友无法,只好让大儿子转回老家,替自己尽尽孝。有了长子侍奉在母亲身边,他这才安下心来。只可惜,许世友终究还是留下了遗憾。几年后,母亲去世了。可许世友当时正在军队中抽不开身,无法回去送母亲最后一程。于是他只能对着家的方向跪下磕头,并暗自保证,死后尽孝,一定要回去为母亲看坟!这才有了前文中说的,许世友拒绝火葬。
在得知自己患癌之后,许世友便立马着手给中央发了申请,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他说中央发出的关于领导干部死后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他没有签字,因为自己从小离开家,没有在母亲身前尽孝,死后他要留个全身,跟母亲葬在一起,跟老人家做伴。
中央收到申请后十分重视,久久无法作出决定。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许世友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常常陷入昏迷。即便好不容易醒来,嘴里也只喃喃地念着一件事,中央的回复。
在当时的全国推行火葬的大环境下,除了早逝的任弼时和毛主席之外,再没有人实行土葬。若是这位身为革命功臣的中央领导开了特例,社会舆论和群众影响究竟会变成怎样,谁也无法保证。
中央和军委各个领导瞻前顾后,谁都无法做主给出一个回复。最后,众人只得将报告交给邓小平,让他拍板拿个主意。毕竟,许世友当初就追随在邓小平麾下,对于他的为人和功绩,邓小平再清楚不过了。更何况,邓小平坚持原则的特点,在党内是出了名的。不论他最后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给出了怎样的答复,众人都能信服。
终于,经过慎重考虑,邓小平最终给了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批示由王震带去南京,到达的时候许世友已经去世了四天,一切事宜都在等待着中央的恢复以期展开。邓小平在批示中用“七个特殊”和“六个不准”。
批示中称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因此中央签发的是“特殊的通行证”,是“特殊中的特殊”。“六个不准”则是:不准开追悼会;不准登报;不准宣传;不准透露丧事;不准子女外传;不准立碑。
遗体告别仪式一结束,葬礼便开始低调隐秘地进行,没有遗像,没有黑纱,没有墓碑,灵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卧入好汉山向阳坡。此后一年,因为悼念的人实在太多,王震和杨尚昆、徐向前以个人名义为许世友立了一块花岗岩墓碑。碑文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只是由书法大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供后人祭奠。
许大将军,如今山河无恙,夙愿得偿,你且安心陪在母亲身旁,开怀畅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