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滩公园是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园区西南角、黄浦江之东岸,沿黄浦江的岸线长约1.7km,总面积约为14.2km,。后滩公园建造在原工业厂址的棕色地带上,是上海黄浦江畔的一处再生生态景观。公园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都来自于回收的工业材料,场地中也保留了部分原有的工业建筑作为景观的构成部分。
公园设计包括了湿地景观、生态防洪、材料回收再利用、城市农田等规划设计策略,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的新模式,同时也创立了一个新的公园管理模式,不仅满足了一个公园在安全疏散、游憩休闲等方面的功能,也同时承担起了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湿地景观观赏等的多项职能。后滩公园杰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使得该项目获得了2010年ALSA景观专业奖之通用设计杰出奖,成为了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一座具有意义的里程碑。
二、设计分析1设计理念后滩公园原场地为工业棕地,工业固体垃圾和建筑垃圾污染严重,土壤也同时遭到严重污染。黄浦江水为劣V类水,水质极差,不利于水生生物及周边动植物的生存。而且场地原有废弃地上遭外来物种(一枝黄花)入侵,整个场地一派荒芜景象。后滩公园在如此恶劣的原场地条件下,本着恢复、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保留原场地有价值的江滩湿地、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大量种植乡土植物、实行水体净化模式等一系列手段进行改造,实现原场地的生态恢复,并且通过科学搭配的大量绿色植物进行原场地的生态调节,最终实现场地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成功地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治愈了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
公园倡导低碳景观理念,利用乡土作物和农作物实现了水体净化和生物生产,并且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地改动原则,在设计时充分利用回收的旧材料,节约设计建设成本,同时也进行详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真正体现了生态友好型设计。
后滩湿地公园旨在设计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使景观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肌体。本着这一核心的理念,公园的设计本着创建可实现自我维护的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了创建湿地净化系统与生态景观基地、通过三种文明揭示场地个性和设置体验网络三大手段,对原本恶劣的场地条件进行了改造设计,并且最终实现了原场地的生态修复、生态稳定及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创造了一个集食物生产、防洪防汛、水净化和生物栖息地生成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了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自我做功的生态公园样板。
2设计手法后滩湿地公园在设计上,为了能够鲜明地揭示每一块不同性质的场地的场地个性,设计者通过田的回味、工业的记忆和生态文明展望三种文明的串联分别展现了三块场地独立的个性,又在深层次中实现了三块场地内涵上的递进和设计诉求上的升华。
后滩地区本身经历了近千年的农耕文明,目睹了黄浦江畔农耕经济从兴衰到衰落的过程,因此成为了这块场地非常重要的场地历史积淀之一。设计者充分抓住这一文化内涵,将部分场地以梯田的形式呈现,既保留了场地历史悠久的文明积淀,又能够通过梯田本身存在的高差来解决一部分设计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后滩地区同时也是上海文化的承载者。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地点,而且后滩地区本身是工业厂房和码头的遗址,所以将工业元素渗透进公园的设计当中,既能体现出场地原有风貌的记忆,又能作为景观的辅助表达来传达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及想到达到的景观效果。综合以上而言,修复生态生境、进行水体净化、种植乡土植物及农作物、实现防汛防洪的物质要求,都是后滩湿地公园对于生态文明的展望。通过一个公园的建设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的实践和展望,是公园建设更高层次上的意义。
3思考与借鉴后滩湿地公园作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的成功案例之一,其创新点有以下三点:
首先,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生态方面利用乡土植物和农作物满足健康的生态基底的形成,人文方面重视游览者的游览体验,通过不同形式的手段创造不同的景观特色区域,为游览者创造不同的景观体验区。生态与人文的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整个设计过程中,为整个公园良好的生态性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公园的后续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建筑构筑物、铺装场地等方面均进行针对不同使用时期的弹性设计,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尽量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进行重复利用,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实现其低碳开发的建设初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最后,在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的过程中,将不同的精神文明内涵渗透在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当中,保留滩涂、湿地等原本的自然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游人的湿地情怀,同时追忆渔猎文明。
此文章由创艺园旅游规划设计整理编辑分享,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