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汶口文化出土白陶器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蚩尤,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与黄帝同时的王者。蚩尤乃九黎之君,据说和炎帝神农氏同族。《史记》记载,炎黄交替之时:“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于是从诸侯处征兵,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战败被杀,黄帝一统天下。关于涿鹿之战的地望,历史上语焉不详。
蚩尤到底是哪里人?蚩尤文化能和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对应得上吗?经过反复研究和推敲,真知堂找到了答案:蚩尤,乃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部落联盟首领!涿鹿之战,发生在山东省汶上县!
史料上记载的蚩尤,并非神话人物神话中的蚩尤
在开始论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史料上关于蚩尤的记载:
蚩尤,根据《史记》记载,乃炎帝神农氏的诸侯之一。在黄帝战胜炎帝之后,蚩尤不服,黄帝于是征兵于诸侯,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擒杀了蚩尤,统一了华夏部落。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 五帝本纪》
涿鹿之战
这个涿鹿又称为独鹿,在更早的周代文献《逸周书 》里就是这么写的。
“昔阪泉氏用兵无已。。。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逸周书 史记解》
坂泉氏就是炎帝,他迁徙到了独鹿,诸侯们背叛了他。可见周朝人认为:涿鹿实为独鹿。
“独”字的繁体字写作“獨”,所以,“涿鹿”在周代实为“獨鹿”。到了西汉司马迁时,才被误写为涿鹿。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关于炎黄的坂泉之战和黄蚩的涿鹿之战,《逸周书》的说法和《史记》不太一样。
“昔天之初,口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口口。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逸周书 尝麦解》(嘉靖元年跋刊本版)
这里的口为轶文,原文缺失了。句读笔者有修正。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这个版本依据《史记》改“独鹿”为“涿鹿”。
山东大汶口文化彩陶罐
这段文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
上古时代本就有两位王者(后就是王的意思),赤帝(炎帝)和黄帝。赤帝有两位卿士,分别是蚩尤和少昊。不知道什么原因,蚩尤和炎帝在涿鹿地方的河流处打起来了,炎帝于是求救于黄帝。黄帝于是和蚩尤大战,生擒了蚩尤,并在在中冀这个地方杀了蚩尤。
炎帝神农氏
这个说法和司马迁说的炎黄先大战于坂泉,然后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有别。但不管如何,涿鹿(独鹿),确实是上古时代黄帝大战蚩尤的重要战场。
近年来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书也证明了黄帝确实曾经与蚩尤大战:
“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夺其戎兵,身提鼓鞄(枹),以禺(遇)之(蚩)尤,因而禽(擒)之。《马王堆帛书 五正》
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
后世还有很多关于蚩尤和黄帝的记载,但都是后人演绎,证据作用不大,所以就不赘述了。
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最迟在西周成王时期,“黄帝与蚩尤大战于獨鹿(涿鹿),并且生擒蚩尤,杀之于中冀”,应该是当时人们公认的事情。否则,周成王也不用为此大发感慨了。
“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逸周书 史记解》
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黑陶器座
涿鹿(独鹿)到底在哪?如果要把传说变成信史,那么,仅靠文献考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相结合的证据。
涿鹿到底在哪?这个问题就是解开蚩尤身世之谜的最大突破口。
关于涿鹿的地望,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说涿鹿在河北涿鹿县。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东汉时期学者服虔。
苗族姑娘,自称为蚩尤后人,头戴牛角银饰
涿鹿县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秦代属于上谷郡。
”【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索隐】:或作“浊鹿”,古今字异耳。案:地理志上谷有涿鹿县,然则服虔云“在涿郡”者,误也。《三家注史记》
涿鹿县距离北京市大约140多公里,地理位置比北京还北。
红山文化玉龙
张家口就是俗称的东口,和山西的杀虎口(俗称西口)并称。自古以来,张家口地区就是华夏与戎狄相争的前线,或属华夏,或属戎狄。
如果,黄帝战蚩尤的涿鹿在这么北的张家口地区,那么对应的应该就是红山文化族群南下,在此地与仰韶文化发生的大战。如此,则蚩尤应该是来自北方内蒙古一带的红山文化部落首领。
河北涿鹿合符台
一说在山东汶上县。因为蚩尤冢在此地。
《史记·封禅书》记秦始皇封禅泰山祭祀蚩尤:"齐八祀,三曰兵主,祠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而蚩尤的坟墓就在这个东平县。
"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曰:'蚩尤旗'"。《皇览·墓冢记》
山东汶上县蚩尤冢
这个东郡寿张县阚城,就是东平陆监乡。《史记正义》云:"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监即阚云",《汉书地理志》也说,“蚩尤墓在东平陆寿张县阚城。”
《皇览》一书,是三国时期曹魏人编写的,是最早记载蚩尤坟墓所在的书籍。司马迁说的齐国祭祀兵主蚩尤在东平(也就是寿张县阚城),即今天的山东省汶上县。
山东地形图汶上县和大汶口遗址
那么,山东汶上县是否有“涿鹿(独鹿)”这个地名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汶上县古阚城就是独鹿之战发生地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并不容易。再深入了解之前,我们先要搞懂一个名词-“致密城”。
阚城,又称"致密城"或"殷密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南旺湖区。这里,据说是春秋时期孔子宰中都之地。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史记·孔子世家》
北辛文化古陶器,距今7000年
南北朝时《水经注》卷二四《汶水》引《后汉书郡国志》云:"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致密城,中都邑治。即夫子所宰之邑矣。”
也就是说孔子当官的中都,就是致密城,在今汶上县西二十公里处。
致密城又称“殷密城”,《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中都县邑界有殷密古城,即古之中都国城也。”《郡县图志》、《旧唐书》、《大明一统志》和明代编撰的《汶上县志》等均有相同记载。"
汶上县西南有蜀山,“‘獨’通‘蜀’,有湖名为蜀山湖,亦作‘独山湖(獨山湖)。
山东半岛地形地势图独鹿之战古战场
“鹿”,古通“麓”。麓的意思是山脚下。而”独“古写做”獨“。所以:
独鹿,古写就是“獨麓”,也就是“蜀麓”,意思是蜀山脚下。《逸周书》中写的独鹿之战,就发生在山东汶上县蜀山下。
“昔阪泉氏用兵无已。。。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逸周书 史记解》
所以,周成王说的“独鹿(蜀麓)”,而非司马迁所说的“涿鹿”。东汉服虔根据《地理志》说“上谷有涿鹿县”,而把独鹿之战放到了河北张家口涿鹿县是错误的。
蚩尤
且慢!
虽然说山东汶上县有蚩尤冢,并且从战国以来,齐国一直在此地祭祀兵主蚩尤,但全国各地蚩尤冢并非只有一个。河北涿鹿也有,这又从何解释呢?
《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这里说得很明白,蚩尤被分尸了,所以山东就有两个蚩尤冢!
河北省涿鹿县保岱村北有座占地面积约五亩的锥形大方丘,高约6米多。据《涿鹿县志》记载,故老相传为蚩尤坟。但这个《涿鹿县志》乃今天所编,并无史料价值。所以这个所谓的蚩尤坟到底是何方神圣的陵墓,无法得知。这个蚩尤坟没有历史记载,不能算数。
综上所述,真知堂认为:山东汶上县蜀山脚下(蜀麓),就是《逸周书》所说的“独鹿”。而西汉司马迁说的“涿鹿”,则是对战国以来古文字的误读!涿鹿之战实为独鹿之战,也就是蜀麓之战,发生在山东省汶上县蜀山脚下。
神话中的应龙大战蚩尤
那么,除了《逸周书》和汶上县蜀山的考证之外,有考古证据可以证明蚩尤大战黄帝发生于此吗?还真有:
山东汶上地区是大汶口文化核心区让我们回到当代,到汶上县境内去挖挖看吧。
汶上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临古城兖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这里有著名的北辛文化遗址-东贾柏遗址。
遗址位于汶上县城东3公里的东贾柏村高地上,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是一处原始社会早期北辛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的文化遗存。此处遗址比大汶口文化早600多年。
北辛文化埋葬的猪,距今7000年
北辛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鼻祖,那么什么是大汶口文化呢?
大汶口文化是根据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仰韶文化同期。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27公里处的大汶河畔。距离汶上县仅70公里距离。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的5000多平米就发现了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多处。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生产生活用具。
根据考古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下层为距今75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北辛文化遗存。中层为距今6400年至4600年前左右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上层为距今4600年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存!
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和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器物对比
由此可见,山东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关系。
大汶口文化在大约4600年前后为龙山文化取代。而山东的龙山文化,又被称为海岱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经碳十四测年校正,山东龙山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刻划文字图案
海岱龙山文化,并不完全是山东本土大汶口文化,其主要直接来源于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主要类型王湾三期,后岗二期,王油坊类型(造律台文化)等,则直接来源于庙底沟二期文化。
那么,什么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呢?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早期。因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要遗址有河南偃师高崖、郑州林山砦,山西平陆盘南村,陕西华阴横阵、华县泉护村等。经碳十四测年并校正,该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900~前2800年左右。
庙底沟文化人面陶盆
我们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可以发现,来自河南的中原龙山文化直接改变了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的面貌。换句话说,河南龙山文化直接灭掉了山东大汶口文化,并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龙山文化为父本,大汶口文化为母本,形成了新的海岱龙山文化。
山东大汶口文化石制兵器
而汶上县,距离大汶口文化古国的都城大汶口(82万平米)距离仅70公里,是大汶口文化首领蚩尤带兵抵抗黄帝(中原龙山文化)入侵的前沿战场!
从考古学界疑似的黄帝古国都城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沿着黄河北上大约360公里,就是山东汶上县,独鹿之战的发生地。
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中原龙山文化古城
蚩尤部落吃的沙石是什么?历史上的蚩尤部落非常强大,黄帝开始不是蚩尤的对手。汉代的《龙鱼河图》曰:“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炎黄大战后,黄帝尚未称帝,而仅为炎帝神农氏的摄政王。此时,蚩尤部落联盟的八十一个部落不服,公开和黄帝对峙。
所谓“兽身人语”,也就是身披兽皮。所谓“铜头铁额”,就是佩戴着青铜面具和头盔。后文说的“造立兵仗刀戟大弩”,也就是制作了兵器。山东地区人民自古善射箭,故称东夷。夷就是一人拿着一把弓一支箭的形象。
唯有这个“食沙石子”不好解释。难道蚩尤部落不用吃粮食吗?我们继续往下看。
披着兽皮头顶兽骨的蚩尤部落勇士
1990年,在山东汶上县贾柏村发现的北辛文化墓葬群和半地穴房址说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此的古人类已由游猎转为定居,而定居的基础是农耕文明。《龙鱼河图》说的蚩尤部落"食沙石子"并非讹传,恰恰反映了蚩尤部落吃的是粟。
粟,又称小米,北方称为谷子。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粟种植,始于河北的磁山文化。8000年前磁山人就种植了大量的粟。
《诗经 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黍就是俗称的大黄米,而稷就是粟,俗称小黄米。黍和粟是我国古代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物。
粟,又称稷,俗称小米或小黄米
稷在古代极为重要,“江山”往往和“社稷”连在一起。那么什么是社呢?
社就是古代的宗祠,国家权力的象征物!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尚书汤誓》
稷和社连在一起,可见其重要性。著名的后稷,据说是周族的先祖被尊称为农业之神。
《竹书纪年》说:"尧水九年,汤旱七年,天下弗安,黎民饥阻,拯民降谷,功在后稷。"
后稷,就是以种植稷(粟)出名的小王(后)。据说是尧的农官,周人的始祖。
陶寺文化彩陶,帝尧时代文物
尧乃黄帝之五世孙,可见黄帝一族早期并非以稷(粟)为食。而这种稷(粟)长得非常像黄橙橙的沙子。
而大汶口文化先民的主食就是粟,这在考古发掘中已经得到普遍证实。所以,蚩尤一族食用的“沙石子”,其实就是中原龙山人不认识的粟米!
再者,大汶口文化先民普遍有拔去门牙的习俗,墓葬中普遍陪葬獐牙。
我们可以想见,大汶口人一定是用獐牙装饰自己,用来恐吓猛兽和敌人,所以才有拔去门牙的习惯。这恰好符合史料中记载的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都是兽身人语的记载。
大汶口文化出土人类头骨,拔去门齿
结语文章至此,真知堂的科学幻想考古工作已近尾声。我们可以大致猜想出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独鹿)之战的具体情况了:
大约4600年前,来自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附近的黄帝有熊氏(有能氏)部落(中原龙山文化),沿着黄河北上进攻位于400多公里外的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古国。
河南新密古城寨巨大的城墙
大汶口古国的国君蚩尤,联合八十一个山东部落,在距离国都大汶口以南70公里的汶上县蜀山脚下阻击黄帝部落联盟的军队。由于蜀山之麓,又称为独麓(獨麓),所以在传写过程中从西周成王时期的“獨麓”变成了西汉早期的“涿鹿”,所以才出现“黄帝大战蚩尤于河北张家口涿鹿”之误。
最终,黄帝通过多次战争终于打败了蚩尤,中原龙山文化古国占领了山东大汶口古国的势力范围,原都城大汶口变成了新的区域古国之都。这就是大汶口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遗存压在大汶口文化遗存上的原因所在。
社科院的考古遗址年代图
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山东地区变成龙山文化古国之地。所以,黄帝才登上了丸山(今山东潍坊的临朐县凡山)和泰山(岱宗)。这事象征着黄帝君临山东。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史记五帝本纪》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蚩尤,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古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他率领山东半岛部落对抗来自河南的中原龙山文化黄帝部落联盟。在汶上地区历经数次大战,最后战败身死。
蚩尤死后,部分肢体被埋在战败之地(獨麓)-蜀山脚下,这就是蚩尤冢。
黄帝征服蚩尤,其实质就是中原龙山文化古国对山东大汶口文化古国的征服和占领。
这或许才是“黄帝大战蚩尤于独鹿”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