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胜舟
4月1日至5日,上海浦西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全域封闭管控。而我在结束“7+7”、“2+12”前两天的居家健康管理之后,报名做了小区里的志愿者。
4月1日6:50,我出门去楼下集合点时,已经有三四个志愿者到了,正在穿防护服。3月30日志愿者群中就有分享穿脱防护服视频和工作手册PDF版,我提前认真自学,根据视频培训和身边同行的经验,摸索着穿上防护服。志愿者的可贵精神之一是互助互学,经验更丰富的同行主动传授经验,医用面屏的两层膜都要揭掉,这膜可以用来包手机,以免被污染。乳胶手套的包装袋从侧面不好撕,一位大姐热心示范前后两边扯。果然顺利拆开包装。很快我又把这个小窍门转告给了后面来的志愿者。
当天,本社区的志愿者有20多位,居委会工作人员集合后一一检查每个人的防护服,分配任务。
我的任务经历了两次变更。第一次安排的任务是参与维护一个核酸检测点的秩序,第二次安排的是任务是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在检测入口处维持秩序,第三次安排的任务是到老小区N号楼:一、逐家敲门,告知今天要做核酸;二、提醒居民先在健康云登记,产生新的二维码后再截屏,以备检测时使用;三、守在一楼,劝导N号楼的居民不要外溢流动。
到达N号楼,我按要求先逐家敲门提醒,顺便摸下底:哪些单元住了人?住了多少人?四楼一位70岁的独居老人因为没有手机和电视,居然还不知道小区要封控四天,于是请她准备好身份证,并且提醒她:核酸检测时,会将她安排在本批次第一个,特殊人群优先,而且现场也有志愿者协助她在健康云登记。老人还提出:她有糖尿病需要配药,我答应她会向居委会转告。
其实,志愿者的热心和诚意,居民能感受到。我戴了面屏、防护服和口罩,看不清脸,居民有热情地叫我“小伙子”的,有亲热地叫我“小哥哥”的,我这个老男人索性也不澄清了,顺水推舟装了一回嫩。
N号楼是老式居民楼,一楼的居民洗脸池就设在门口。早上,他们一个个洗脸刷牙,其中一位告诉我:“还是共产党好”,表示理解这样的防控措施,这么做为的是大家的安全,大家配合好,就早解封。老百姓凭自己的感受,作出了朴素、直观的判断。
值勤期间也有温暖。有居民忽然拿出一张凳子说:我一直站着辛苦了,可以坐一坐。三楼一位大姐在阳台上对我说:辛苦了,如果我吃饭方便,可以送一碗饭下来。我感谢之余也表示,穿防护服水也不能喝,更别说吃饭了。一把椅子,一碗饭,虽然是小事,显示的是居民对于社区的志愿者的高度认可,真的把我们当成了守护家园的好邻居。
12:15,街道协调送来盒饭,大伙领了盒饭,有的人回家吃,有的人在现场吃了。我考虑到13点就开始下午场,就留在了现场吃午饭,正好有机会与“战友们”聊几句。
此间,我向居委会报告了N号楼独居老人无手机、未登记二维码、糖尿病配药等问题。居委答复说,会想办法,就是不确定现在周围哪家药店开张,还得继续打听。
13点再次集合。居委会工作人员逐一检查了志愿者穿的防护服,特别提醒下午要给确诊人员所在楼的居民做核酸,请大家务必注意防护。
下午的工作和上午类似,不过,我发现有位小伙子在小区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几次。我问了他,他说:单位要他提交3月小区封控的证明,所以他着急找居委会开证明。按照经验推测,这可能直接关系到全勤奖金甚至工作岗位,于是,我转告他可以到哪个检测点找居委会工作人员,希望他能顺利解决自己的问题。
下午,有位50多岁残疾人士,轮到他所在的楼栋检测时,他拄着两个拐杖利索地出来,我询问:需要帮忙吗?他说:不需要。在健康云上登记了吗?他说:已经登记,身份证也带好了。虽然腿脚不便利,但是大哥说话、办事,爽快干脆,自带风风火火的气质,为这位大哥点赞。志愿者表示,残疾人士会优先做检测,不会让这位大哥排队等候的。
傍晚17点多,终于顺利完成小区核酸检测任务。最后一批是志愿者混管采样。我看到医生防护服正面写着“安徽亳州”,我就对医生说:“医生您来自安徽,辛苦了,这次上海给你们添麻烦了。”医生客气回应:“我们应该做的。”
结束一天的志愿者服务,回家进门时看了看手表,是17:48,这一天志愿者服务时间逾10小时。当了一天志愿者,显得波澜不惊,没有遭遇什么大的故事,把文章写成了“流水账”。
这一天也让我感受到了城市普通小区的市井温度:有志愿者的全情投入,有居民的配合、理解以及对“大白”的主动关爱,有残疾人士的自强不息,当然,还有老人遭遇信息时代的尴尬,以及个别居民的“暴脾气”。
虽然一天志愿者服务显得平谈,或许,平平淡淡才具有典型性,也正是这几天上海黄浦江两岸抗疫的平和、平静的底色。宏观处是风雷激荡的城市抗疫史诗,微观处还是每个家庭、每个个体过自己的小日子:做饭、做核酸、居家办公,居民们关心的还是中午的蔬菜、孩子的网课、单位要求的证明。小区里一边是严肃的核酸检测工作,一边还是小日子的烟火气。
责任编辑:沈彬 图片编辑: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