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慧普法平台
口 姬广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五帝时代,奉行“以民为先,为民公仆”,民众为了表达其意愿,可以置谏鼓立谤木。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尧非常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担心在宫中听不到民众的意见导致决策失误,于是就在宫门外设立了一面大鼓,如果有人想直言进谏,就敲鼓求见,此乃谏鼓;舜又扩大了听取范围,担心自己有过失而民众无法当面指出只在背后议论,于是在交通要道旁竖立木柱,绑上木板,让民众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此乃谤木。
到周公时代,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民意”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人无以水监,当以民监”,“监”同“鉴”,意思是说要把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修正为政错误的一面镜子。周公认为,如果老百姓怨恨你、咒骂你,你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如果有人指出了你的过错,你就要谦虚承认并改正。
在之后的年代,这种听取百姓意见的主张则较为成熟,逐步上升为思想,认为廉政的基础就是要处理好国君与民众的关系。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在两者关系上进一步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荀子的论断则更为激进,他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谏言制度也随之出台,其中唐朝谏官制度独具特色。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权威意志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帝王的好恶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他以身作则,遣散三千宫女,居住隋朝旧址,从制度层面看,当时廉政对象不光是文武百官,还包括最高统治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基础,谏官制度随之产生。当时的谏官组织相当发达,谏议大夫为正四品,上有魏征、褚遂良等人,下有给事中主事,武则天时期增设补阙和拾遗。担任过左拾遗的白居易曾曰:“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此国朝置拾遗之本意也。”唐朝这些诤臣也确实为当时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宋朝的台谏制度更加完善。台是指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谏指谏院,主管规谏讽喻,负责向皇帝谏诤,之后台谏合流。台谏官员谏诤皇帝,弹劾大臣,空前活跃,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其中著名的案例是张尧佐事件,宋仁宗宠爱张美人,破格提拔张美人叔父张尧佐,对此台谏官员纷纷谏诤,并在朝廷上与宋仁宗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以张尧佐主动辞去高级职务而告终。台谏制度对专制权力的制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的谏言制度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谏言制度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并且依赖于统治者的理性自觉。统治者的思想决定着社会的治理和政治的清明,只有统治者心系于民,并且愿意把自己置于被监督的地位,愿意真正倾听民意,愿意采纳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谏言制度才能得以形成;二是谏言制度受到鼓励和倡导时才能发挥作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批评,盛世的到来正是因为不停地被指出问题,不停地进行自我修正。民意才是权威的基础,而民意则来自倾听。以上的谏鼓、谤木以及某些开明皇帝与谏臣“公开平等”对话,都是对谏言的鼓励和倡导;三是谏言制度要有体制上的保障。只有在制度上保障谏言的行使,谏言才不会沦为形式。谏言制度有形式上的保障,才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谏言是公开的和透明的,大家都可以对谏言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辩论;还要有对谏言的宽容制度,包括谏言者不受打击,当统治者愿意且能够将自己作为被监督的客体时,主动听取直言谏言时,就会带来政治上的清明廉洁,社会经济也会繁荣稳定。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