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 / 正文

专此(专此说明)

时间:2022-04-12 00:40:25 浏览:47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綏綏(绥绥),◆I1.舒行貌。○《詩‧衛風‧有狐》:“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馬瑞辰]通釋:“綏綏,為舒行貌。”一說,綏綏,匹行貌。見[毛]傳。一說,綏綏,獨行求匹貌。見[朱熹]集傳。○[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遵化署狐》:“署中故多狐。最後一樓,綏綏者族而居之,以為家。”○[景耀月]《古詩》:“綏綏亦狐攜,天下久如一。”◆2.茂密繁盛貌。引申為富有文采。《荀子‧儒效》:“綏綏兮其有文章也。”○[楊倞]注:“綏,或為葳蕤之蕤。”一說“綏綏,安泰貌”。◆II垂落貌。○[北周][王褒]《責髯奴文》:“約之以紲線,潤之以芳脂,莘莘翼翼,靡靡綏綏。”○[宋][梅堯臣]《五月十日雨中飲》詩:“梅天下梅雨,綏綏如亂絲。”

安綏(安绥),◆安撫。○[宋][范鎮]《送程端明再鎮成都》詩:“朝廷慎東注,方面要安綏。”

保綏(保绥),◆1.安適,安寧。○[漢][張衡]《南都賦》:“於其宮室則有園廬舊宅,隆崇崔嵬,御房穆以華麗,連閣煥其相徽,聖皇之所逍遙,靈祇之所保綏。”◆2.使得到保全,獲得安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上:“章懿太后丕擁慶羡,實生镔冲,顧復之恩深,保綏之念重,神馭既往,仙遊斯邈。”

策綏(策绥),◆指駕車馬之具。策,馬鞭;綏,登車拉手之繩索。○《禮記‧曲禮上》:“獻車馬者執策綏。”○[孔穎達]疏:“策是馬杖,綏是上車之繩。車馬不上於堂,不可投進尊者之前,但執策綏易呈,呈之則知有車馬。”

寵綏(宠绥),◆指帝王對各地進行撫綏。○《書‧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朕夙荷丕基,乍平偽室,非不欲寵綏四海,協和萬邦。”○[明][宋濂]《贈高麗張尚書還國記》:“今聖天子在上,雄兵百萬,如雷如霆,有抗之者無不殞滅,然於守禮之國必寵綏而懷柔之,唯恐有所不及。”

垂綏(垂绥),◆1.美玉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垂綏琬琰,[和氏]出焉。”○《漢書》作“晁采”。2.枝葉下垂貌。○[唐][柳宗元]《乞巧文》:“插竹垂綏,剖瓜犬牙。”

大綏(大绥),◆古代天子田獵時所建之旌旗。○《禮記‧王制》:“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鄭玄]注:“綏,當為緌。緌,[有虞氏]之旌旗也。”○《隋書‧禮儀志三》:“帝發,抗大綏。次王公發,則抗小綏。”

德綏(德绥),◆謂以恩德安撫。○[唐][陸贄]《誅李懷光招諭淮西詔》:“苟或昧於德綏,務以力勝,士旅疲耗,烝黎困窮。”○[明][宋濂]《望雲圖詩序》:“當是時,大[明]皇帝定鼎[金陵],德綏威讋,萬方向化。”○[王闓運]《擬李鴻章陳苗事摺子》:“可以德綏,可以威服者也。”

底綏(底绥),◆安定;平定。○《書‧盤庚上》:“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底綏四方。”○[蔡沈]集傳:“天其將永我國家之命於[殷],以繼復先王之大業,而致安四方乎!”底,一本作“厎”。○《晉書‧武帝紀》:“底綏四國,用保天休。”

撫綏(抚绥),◆安撫,安定。○《書‧太甲上》:“天監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浩周]之還”[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昔承父兄成軍之緒,得為先王所見獎飾,遂因國恩,撫綏東土。”○[宋][司馬光]《北京韓魏公祠堂記》:“[梁公]省徹戰守之備,撫綏彫弊之民,民安而虜自退,[魏]人祠之,至今血食。”

狐綏(狐绥),◆《詩‧衛風‧有狐》:“有狐綏綏,在彼[淇]梁。”○[朱熹]集傳:“狐者,妖媚之獸。綏綏,獨行求匹之貌。”後因以“狐綏”喻婦女淫亂。○[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四》:“[辰嬴]以國君之女,朝事其弟,夕事其兄;鶉奔、狐綏之行,見於大邦之主,而恬不為恥也。”○[明][汪廷訥]《獅吼記‧訴冤》:“[黃州][柳氏][陳]家婦,鷙悍狐綏恣嫉妒。勞勞長舌牝雞晨,廢弛三綱全不顧。”

惠綏(惠绥),◆1.駕車相迎。古婚禮的一部分。綏,用以輓之上車的索。語本《儀禮‧士昏禮》:“婿御婦車授綏,姆辭不受。”○《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良人懷古懽,枉駕惠前綏。”◆2.猶安撫。○[唐][張元晏]《皇第十一男禎封雅王制》:“固安萬邦,惠綏群品。”○《新唐書‧李絳傳》:“今元惡傳首,若因取其材,恐非遏亂略、惠綏困窮者。”

緝綏(缉绥),◆整治綏靖。○[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朕亦本擬與[元濟],恐其年少未能理事,所以未便處置,待其稍能緝綏,然擬許其承繼。”○[前蜀][杜光庭]《什邡令趙郁周天醮詞》:“鄉里凋荒,緝綏尤切,洗心求瘼,克己徇公。”○[宋][范仲淹]《延州謝上表》:“況經侵軼之虞,彌籍緝綏之政。”

輯綏(辑绥),◆安撫。○《新唐書‧李承傳》:“[希烈]不能屈,遂大掠去,[襄][漢]蕩然。○[承]輯綏撫安之,居一年,闔境完復。”○[宋][蘇轍]《謝賜對衣金帶鞍馬狀》之一:“此蓋伏遇皇帝陛下,輯綏多士,收攬成功。”

降綏(降绥),◆降伏安撫。○《墨子‧非命上》:“上無以供粢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無以降綏天下賢可之士。”○[孫詒讓]間詁:“《爾雅‧釋詁》云:‘綏,安也。’”

交綏(交绥),◆1.謂敵對雙方軍隊剛接觸即各自撤退。○《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杜預]注:“古名退軍為綏。○[秦][晉]志未能堅戰,短兵未至爭而兩退,故曰交綏。”○[漢][焦贛]《易林‧需之同人》:“兩矛相刺,勇力鈞敵。交綏結和,不破不缺。”○[宋][陳師道]《贈趙奉議》詩:“舊好無新功,終年此交綏。未須堅百戰,當即建降旗。”◆2.交戰。○《梁書‧武帝紀上》:“接距交綏,電激風掃。”○[唐][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南宮載勳業,凡百慎交綏。”○[陳春生]《庚子惠州起義記》:“革軍在距[法梅湖]四英里之[三角湖]地方,與官軍交綏,將官軍擊退。”

介子綏(介子绥),◆即[介之推]。○《樂府詩集‧琴曲歌辭‧士失志操》引《龍蛇歌琴操》:“[文公]與[介子綏]俱遯,[子綏]割腓股以啖[文公]。”

靖綏(靖绥),◆猶綏靖。安撫平定。○[漢][蔡邕]《上始加元服與群臣上壽章》:“通遵太和,靖綏六合。”○《晉書‧惠帝紀》:“遠不能光濟大業,靖綏四方。”○[宋][曾鞏]《軍功制二》:“[河]外之地,我之舊服,[羌]能靖綏,則以畀之。”

糾綏(纠绥),◆糾合,安撫。語出[漢][張衡]《南都賦》:“及其糾宗綏族,禴祠蒸嘗。”○[唐][顏真卿]《右武衛將軍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銘》:“加以篤睦群從,糾綏宗族,吉凶贍恤,終始無渝。”

良綏(良绥),◆古代君車上供國君攀援以登車的繩索。○《禮記‧少儀》:“執君之乘車則坐。僕者右帶劍,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鄭玄]注:“良綏,君綏也。”

前綏(前绥),◆車前供登車用的挽繩。○《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良人惟古懽,枉駕惠前綏。”○[清][方文]《吳日生見訪瓦官有贈》詩之一:“前年遺尺素,此日惠前綏。”

勸綏,◆劝告。綏,告。○元同恕《段思温先生墓志铭》:“諸生貧而可進者,尤勸綏引翼,束修之薄不受也。以故士争趨風,成才者衆。”

擾綏(扰绥),◆安撫。○[宋][蘇軾]《富鄭公神道碑》:“既服既馴,則擾綏之。”

柔遠綏懷(柔远绥怀),◆安撫遠方歸順者。懷,歸附。○[清]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雖以天朝柔遠綏懷,亦不能任其藐玩,應即遵照新例,一體從重懲創。”

散綏(散绥),◆副綏。御者登車時挽手用的繩索。與君所執的正綏(即良綏)相對而言。

時綏(时绥),◆四時安好。舊時書信末端的祝頌語。○[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此復,並頌時綏。”○[魯迅]《書信集‧致王志之》:“專此布復,即頌時綏。”

死綏(死绥),◆1.謂軍隊敗退,;將領應當治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司馬法》‘將軍死綏’……是古之將者,軍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內也。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舊唐書‧忠義傳下‧李源》:“《禮》著死綏,《傳》稱握節,捐生守位,取重人倫。”◆2.效死沙場。○[唐][杜牧]《聞慶州趙縱使君與党項戰中箭身死長句》:“死綏卻是古來有,驍將自驚今日無。”○《資治通鑒‧唐德宗興元元年》:“上有掣肘之譏,下無死綏之志。”○《明史‧王元翰傳》:“平居凍餒,脫巾可虞,有事怨憤,死綏無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3.指死於戰事者。○[唐][陳子昂]《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將軍蘇宏暉謝表》:“遂得齒劍餘魂,更參授鉞之任;死綏之魄,復同挾纊之恩。”○[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一:“[方振聲]以縣丞謚‘義烈’,俱照知府例卹,則皆出特恩。蓋我聖朝崇獎死綏不遺微末如此也。”

綏安(绥安),◆安定。○《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綏安東南,綱紀[江]外。”○[明][朱鼎]《玉鏡臺記‧召太真》:“此去須當委曲濟難,務期綏安宗社。”

綏邊(绥边),◆安定邊區。○《三國志‧吳志‧薛綜傳》:“由此言之,綏邊撫裔,實有其人。”○《北齊書‧清河王岳傳》:“[武定]元年,除[晉州]刺史、西南道大都督,得綏邊之稱。”

綏導(绥导),◆安撫引導。○《北史‧魏紀二‧高宗文成帝》:“比年以來,雜調減省,而所在州郡咸有逋懸,非在職之官綏導失所,貪穢過度,誰使之然?”

綏定(绥定),◆安撫平定。○《書‧畢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綏定厥家。”○《漢書‧宣帝紀》:“往者[匈奴]數為邊寇,百姓被其害。朕承至尊,未能綏定[匈奴]。”○[明][李贄]《乾樓晚眺》詩之三:“中丞綏定後,攜我共登臨。”

綏服(绥服),◆1.古代王畿外圍疆域之一。○《書‧禹貢》:“五百里綏服。”○[孔]傳:“綏,安也。侯服外之五百里安服王者之政教。”◆2.平定征服。○[宋][蘇軾]《賜河西軍節度使進奉回詔》:“元惡俘獲,餘黨散亡,山後底平,[河]南綏服。”○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八:“若爾,則不獨措注安西,亦可綏服河湟,此定邊之勝策也。”

綏撫(绥抚),◆安定撫慰。○《漢書‧翟方進傳》:“是以廣立王侯,並建曾玄,俾屏我京師,綏撫宇內。”○《舊唐書‧令狐楚傳》:“[楚]綏撫有方,軍民胥悅。”○[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三十日》:“其用意在綏撫其民人,輯和其部族,墾闢其荒地,聯絡其邦交,沈幾觀變,引而不發。”

綏和(绥和),◆安和。○《魏書‧趙逸傳》:“久之,拜寧朔將軍、[赤城]鎮將,綏和荒服,十有餘年,百姓安之。”○[唐][司空圖]《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內則頒宣朝旨,外則鎮撫人心,竟用綏和,到今繄賴。”○[清][姚瑩]《噶瑪蘭臺异記》:“黔首綏和,文身向化。”

綏懷(绥怀),◆安撫關切。○《三國志‧魏志‧杜襲傳》:“[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北史‧叔孫建傳》:“雅尚人倫,禮賢愛士,在[平原]十餘年,綏懷內外,甚得邊稱。”○[清][薛福成]《籌洋芻議‧利權一》:“蓋地曠民貧,不得不薄賦以示綏懷,相承久矣。”

綏集(绥集),◆安撫集聚。○《後漢書‧西域傳序》:“時軍司馬[班超]留[于窴],綏集諸國。”○《隋書‧高熲傳》:“[蕭巖]之叛也,詔[熲]綏集[江][漢],甚得人和。”

綏輯(绥辑),◆安撫集聚。○《明史‧郭英傳》:“在鎮綏輯流亡,申明約束,境內大治。”○[清][薛福成]《附陳駐緬英員遵約呈進方物片》:“八九年來,[英]人綏輯全[緬],布置既密,益務恢張。”

綏祭(绥祭),◆古祭禮名。○《儀禮‧士虞禮》:“不綏祭,無泰羹湆胾從獻。”○[鄭玄]注:“事尸之禮,始於綏祭,終於從獻。‘綏’當為‘墮’。”○《禮記‧曾子問》:“攝主不厭祭,不旅不假,不綏祭,不配。”○[鄭玄]注:“‘綏’,《周禮》作‘墮’。”○[孔穎達]疏:“謂欲食之時,先減黍稷牢肉而祭之於豆間,故曰綏祭。”

綏接(绥接),◆撫慰交往。○《魏書‧京兆王子推傳》:“[子推]性沉雅,善於綏接,[秦][雍]之人,服其威惠。”○《南史‧王僧辯傳》:“母姓[魏氏],性甚安和,善於綏接,家門內外莫不懷之。”○《新唐書‧文藝傳中‧崔珙》:“方是時,[西戎]歸故地,邊奏係驛,議所以綏接,[珙]坐不自力避事,下除太子少師,分司[東都],就拜留守。”

綏旌(绥旌),◆亦作“綏旍”。◆垂旒舒展的旗幡。綏,通“緌”。○《禮記‧曲禮上》:“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鄭玄]注:“綏,謂垂舒之也。”○[孔穎達]疏:“旌,謂車上旗幡也。尚威武故,舒散旗幡,垂綏然。○[何胤]云:‘垂放旌旗之旒,以見於美也。’”[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暢轂埋轔轔之轍,綏旍卷悠悠之旆。”

专此(专此说明)

綏靖(绥靖),◆安撫平定。○《漢書‧王莽傳上》:“遂制禮作樂,有綏靖宗廟社稷之大勳。”○[宋][蘇軾]《賜宰相呂公著乞罷免相位不允詔》:“宰相之責,綏靖四方。”○[清][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中外綏靖,不折一兵,不發一矢。”

綏靜(绥静),◆安撫平定。○《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疾之,將致命于[秦];[文公]恐懼,綏靜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援立陛下為天下主,永安[漢]室,綏靜四海。”○《宋史‧食貨志上》:“[哲宗]即位,諸老大臣維持初政,益務綏靜。”○《明史‧四川土司傳一‧四軍民府》:“凡遇襲替,務合兩省會勘。○[蜀]察其世次,[滇]亦按無侵犯,方許起送,亦羈縻綏靜之要術也。”

綏聚(绥聚),◆安撫集聚。○《後漢書‧虞詡傳》:“[詡]始到郡,戶裁盈萬,及綏聚荒餘,招還流散,二三年閒,遂增至四萬餘戶。”

綏理(绥理),◆安撫治理。○《漢書‧成帝紀》:“朕承[太祖]鴻業,奉宗廟二十五年,德不能綏理宇內,百姓怨望者眾。”○《梁書‧良吏傳‧何遠》:“郡經寇抄,[遠]盡心綏理,復著名跡。”

綏納(绥纳),◆安撫接納。○《北史‧江文遙傳》:“後為[安州]刺史,善於綏納,甚得物情。”○《新唐書‧王鐸傳》:“綏納流冗,益募軍,完器鎧,武備張設。”

綏寧(绥宁),◆安定。○《三國志‧魏志‧王基傳》:“當今之務,在于鎮安社稷,綏寧百姓,未宜動眾以求外利。”○《陳書‧廢帝紀》:“[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寶業,惠養中國,綏寧外荒。”○[宋][司馬光]《送祖擇之守陝》詩:“仁風思布濩,疲俗待綏寧。”

綏勸(绥劝),◆慰勉。○《新唐書‧楊行密傳》:“[行密]納之,始選吏綏勸所部。”

綏山桃(绥山桃),◆古代傳說的仙桃。○[漢][劉向]《列仙傳‧葛由》:“[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羊賣之。一旦騎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嵋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讀者如食[綏山]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矣。”

綏繩(绥绳),◆執以登車穩身的繩索。○[清][黃宗羲]《左副都御史施公神道碑銘》:“乘龍冉冉帝上昇,前無疑弼後無丞,公獨攀髯執綏繩。”

綏視(绥视),◆垂視。○《禮記‧曲禮下》:“天子視,不上於袷,不下於帶,國君綏視,大夫衡視,士視五步。”○[鄭玄]注:“綏,讀為妥。妥視,謂視上於袷。”○[孔穎達]疏:“妥,下也。若臣視君,目不得取看於面,當視面下袷上。”

綏慰(绥慰),◆撫慰。○《南史‧鄧琬傳》:“[明帝]欲綏慰人情,遣吏部尚書[褚彥回]至[武檻],選用將帥以下。”○《新唐書‧楊恭仁傳》:“[恭仁]久乘邊,習種落情偽,悉心綏慰,由[蔥嶺]以東,皆奉貢贄。”

綏養(绥养),◆安定撫養。○《周書‧蕭察傳》:“世亂可以圖霸功,遂克己勵節,樹恩於百姓,務修刑政,志存綏養。”○[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實恐非朝廷綏養窮困之意。”○[清][俞樾]《茶香室叢鈔‧慈童》:“﹝司空[王暢]等﹞並汲飲此水,以自綏養。”

綏馭(绥驭),◆安撫控制。○《宋史‧兵志二》:“﹝[宣和]元年﹞今事平之後,當添將增兵,鎮遏綏馭。”○[宋][曾鞏]《廣西轉運制》:“本朝之制,始分[桂林],以為西部,非獨鎮撫吾民,亦以綏馭山居谷聚,並海之蠻夷。”○[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十》:“或謂華民被各國之人苛待驅逐久矣,其他則又何望?答之曰:此因經理之無法,綏馭之無政也。若經理綏馭果得其宜,則華民興旺蕃盛之機,實尚在西人之上。”

綏爰(绥爰),◆猶安定。○《書‧盤庚下》:“綏爰有眾。”○[孔穎達]疏:“安慰於其所有之眾。”○《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綏爰九域,莫不率俾。”

綏遠(绥远),◆安定遠方。○[漢][桓寬]《鹽鐵論‧備胡》:“務以德安近而綏遠。”○[宋][曾鞏]《中書令制》:“某敏于學術,優有時材,以綏遠之謀,彌綸治具,以察微之智,練達事幾。”○《清史稿‧高宗紀二》:“庚戌,[周學健]奏捕天主教二千餘人。上以失綏遠之意,宥之。”

綏章(绥章),◆古代旗竿頂端所飾的染色的鳥羽或旄牛尾,用以別貴賤。綏,通“緌”。○《詩‧大雅‧韓奕》:“王錫[韓侯],淑旂綏章。”○[朱熹]集傳:“綏章,染鳥羽或旄牛尾為之,注於旂竿之首,為表章者也。”○[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下》:“所畫於旂,交龍日月之章,綏然有文,故曰綏章,綏章與淑旂文正相對也。”一說“綏章”為引以登車的彩索。見[鄭玄]箋。

綏靖政策,◆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侵略者妥协的政策。是一种姑息、纵容侵略的政策。又叫妥协政策。○徐小斌《玩》:“我只好为了和平共处而采取绥靖政策。”○《文汇报》2006.9.13:“两周前,拉姆斯菲尔德把战争批评者比喻为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者。”

綏御(绥御),◆亦作“綏禦”。◆安定抵禦。○《後漢書‧馬援傳》:“如此,綏御有體,災眚消矣。”○《陳書‧南康愍王曇朗傳》:“[曇朗]少孤,尤為[高祖]所愛,寵踰諸子。有膽力,善綏御。”○《舊唐書‧程務挺傳》:“[務挺]善於綏禦,威信大行,偏裨已下,無不盡力,[突厥]甚憚之,相率遁走,不敢近邊。”○[宋][蘇轍]《韓忠彥免同知樞密院不允詔》:“朕以西樞總領兵要綏御邊防。”

討綏(讨绥),◆討伐綏靖。○[唐][韓雲卿]《平蠻頌》:“爰命[隴西],授節討綏,訓我師徒,如熊如羆。”

威綏(威绥),◆以威力使之安定。○[唐][白居易]《冊新回鶻可汗文》:“舟車之所及,日月之所照,威綏仁董,罔不向化。”

慰綏(慰绥),◆猶慰安。○《漢書‧谷永傳》:“敕勸農桑,毋奪農時,以慰綏元元之心。”○[宋][葉適]《上孝宗皇帝札子》:“陛下感念家禍,始初嗣位,葺[兩淮],理[荊][襄],慰綏[蜀]道,安集歸正人。”

小綏(小绥),◆古代諸侯田獵時所立的旗旌。○《禮記‧王制》:“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孫希旦]集解:“小綏,諸侯田獵所建之旌,制如大綏而稍小者。”○《隋書‧禮儀志三》:“帝發,抗大綏。次王公發,則抗小綏。”參見“大綏”。

纓綏(缨绥),◆見“纓緌”。

鎮綏(镇绥),◆1.鎮壓平定。○《晉書‧劉弘傳》:“其恢宏奧略,鎮綏南海,以副推轂之望焉。”◆2.謂安撫。○[宋][蘇舜欽]等《地動聯句》:“高者恐顛墜,下者當鎮綏。”

专此(专此说明)

正綏(正绥),◆供人君登車時拉手的繩索。○《禮記‧曲禮上》“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唐][孔穎達]疏:“取貳綏者,二,副也。綏,登車索。綏有二:一是正綏,擬君之升;一是副綏,擬僕右之升。”

執綏(执绥),◆1.謂持繩索登車。○《論語‧鄉黨》:“升車,必正立執綏。”○[孔穎達]疏:“綏者,挽以上車之索也。”◆2.借稱陪帝王乘車的侍臣。○[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宿太廟奉神主出室》:“輅上御座,惟近侍二人,一從官傍立,謂之‘執綏’,以備顧問。”

朱綏(朱绥),◆紅色纓飾。○[唐][柳宗元]《起廢答》:“絡以和鈴,纓以朱綏。”○[韓醇]注:“綏,纓也。”

縱綏(纵绥),◆追趕敗退的軍隊。○《司馬法‧仁本》:“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