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 / 正文

融会贯通(融会贯通能力)

时间:2022-04-12 04:04:09 浏览:39次 作者:用户投稿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融会贯通

一部人类文艺史,高峰林立,星光熠熠。创造新的文艺高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中华优秀文艺传统、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邀请专家学者纵横古今,通过整体观照和案例分析,总结文艺贯彻“两创”方针的经验,希望提供有益启示,合力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编者

核心阅读

既“各美其美”、体现中华美学精髓、彰显中华审美风范、传播中国精神,又“美美与共”、符合世界进步艺术审美潮流——期待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深入贯彻“两创”方针,充分吸纳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文化艺术成果,创造具有中国气派、反映时代精神、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是当代作家艺术家的重要课题。

坚实基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何在?

不忘本来——表明了中华民族秉持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从未断裂的几千年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伟大思想家留下的哲思华章,有着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个时代的优秀文艺传统,有着“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和艺以载道、怡情养心的中华美育传统,更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传统……我们理应从历史纵向上充满自信地“各美其美”,学习继承好先辈为我们创造的丰富文艺遗产。这也正是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之一。且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他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创作成就,与他“不忘本来”地研究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和《唐宋传奇》等汲取的创作营养密切相关。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吸收外来——彰显了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我们尊重人类文艺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样,我们要深信,中国人民的文艺情怀与各国人民息息相通,交流促进繁荣,互鉴推动发展,共存才百花齐放。鲁迅在文学、美术领域里创作的显著实绩,也与他力倡“美人之美”、介绍域外小说、研究世界版画并从中汲取创作营养密切相关。巴金的小说名著《家》、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都有他们成功借鉴外国文艺的烙印。

我们既要防止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排外倾向,也要防止“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倾向,提倡“拿来主义”,辩证取舍,为我所用。

中华文艺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时间上,我们要不忘本来,各美其美,坚守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美学风范,弘扬中华美育传统;从空间上,我们要吸收外来,美人之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们的文艺才能既“立地”——深深扎根于脚下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大地,接住地气、增加底气、注入生气,又“顶天”——高瞻远瞩地把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尽收眼底,学习借鉴,从而为不断实现“两创”奠定坚实基础,在世界文艺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实践路径: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

“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都是为了“面向未来”、实现当代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这种“转化”与“发展”的正确路径何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实现“两创”的实践路径:“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文化艺术实现“两创”的实践路径,便是“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两创”鲜明的实践品格。

“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无论是“不忘本来”的时间纵向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艺,还是“吸收外来”空间横向上的外国优秀文艺,都要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做到与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相适应。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文艺是人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创造。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转化”“发展”,实践路径必须当代化、中国化。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从外国传来,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正是完美地令其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千锤百炼地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造就久演不衰的当代化、中国化的芭蕾舞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

“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现代社会已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已经呈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文艺的服务对象、工作方式、机制手段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而且文艺创作生产队伍、格局、人民群众审美需求、文艺作品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就是要与时俱进地与正在变化的新情势相协调,紧跟时代,调查研究,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在“协调”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为实现“两创”开拓道路,营造良好氛围。近年来,为繁荣发展中华戏曲艺术而实施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京剧像音像工程”和“京剧电影工程”,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便是实践“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理想境界:融会贯通美美与共

深入贯彻“两创”方针,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两创”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通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两创”通向理想境界,首要的是在创作思维上摒弃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片面单向思维,代之以把握两端、关注中间、兼容整合的全面辩证思维——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只有创作思维真正实现了这一变革,才能通向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

“与共”的过程,就是交融、整合、贯通、转化、创新的过程。哲学家张世英积一生研究中西哲学、美学之成果,认为中西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完全可以交流互鉴,互补生辉,共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21世纪人类新哲学。哲学如此,美学亦然。果如是,我们就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

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正在大胆探索,守正创新,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与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艺术要素与高新技术相辉映。既“各美其美”、体现中华美学精髓、彰显中华审美风范、传播中国精神,又“美美与共”、符合世界进步艺术审美潮流——期待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制图: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9日 20 版)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