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糊弄学,研究的便是如何把糊弄当做人生信条,不必较真,不必事事抬杠,要四两拨千斤,和周遭的一切耍太极。
但大家都知道糊弄这事是有边界的,必然有事情永远不能糊弄。
先来看两张令人舒适的图。
闻名全国的官皮是这样上班的——
在同行找资讯,做数据的时候,他随便糊弄一下,便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董事长亲自质问时,他随便糊弄一下,仿佛拥有了从容作答的底气。
这个案例让网友@摸鱼的阿汤灵感骤现,并从中悟到了点难得的生命哲理:“妙啊!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
豆瓣“糊弄学”小组就此成立。
这门“我其实毫不费力,却能与非常努力无异”的高深学问,立即吸引了超10万人关注。“糊弄学”小组,毫无疑问是近期豆瓣众多小组中最为出圈的一个。
妙啊!
一篇研究糊弄学的文章也可以从这开始了。
我们为何糊弄?
对大多数人而言,糊弄是一个被动习得的技能。
好好吃饭,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并以此换取存在的价值,是这世界基本成立的一道公式。可一旦破坏此公式的变量出现,“糊弄”便成了人阻止世界崩塌的一种选择。这是他们“初糊弄”的动机。
比如,当人群中有一个人高喊出,“你必须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成千上万的人便加入了这场巨型行为艺术,以加班为己任,无限内卷。
工作时长成为了至高考核标准,排斥加班的人却被认作“没有能力”。
亦比如,当女孩找到了拼团的捷径,通通背上了爱马仕包包,穿起了GUCCI丝袜,在顶级的酒店拍张喝下午茶的照片;当男孩在电商平台下单一套“展示面”大礼包,满溢出OLED屏的富裕,都将只是他身家的冰山一角。
什么一见钟情,什么浪漫邂逅,都只是PUA与反PUA大乱斗。
再比如,即便是到了线上虚拟世界中,我们说任何话,发布任何图片,都极有可能有人揣着“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或是“他急了他急了他急了”,瞬间抬杠。
搞笑博主@阿粪青总结了几项“网上冲浪真实现状”,记忆大师、自信之王、正能量之王、幻觉大师、引战魔人……每一类都能让你的拳头更硬一些。
所以,此情此景,再不糊弄,还本着“万事需认真”的态度去应付,人可真要累死了。
“糊弄学”小组的百般讨论背后,尽是加剧人生疲劳感的鸡毛难题。
亲戚尬聊,怎么回?老爸总喜欢像要求小学生背课文一样,考我英语,怎么办?怎么会有同学没日没夜找我聊学术心得?工作群要求朋友圈转发广告,而且还要截图证明没有分组,怎么糊弄?如何糊弄推销办卡的Tony?如何糊弄要求帮他砍价的朋友?
正如还没洗的袜子,还没拖的地,永远来不及做的晚餐,这些问题,说大不大,却总喜欢暗自在我们划分好的个人专属时间内闪现,迅速盗走我们剩余不多的精力,成为这一天由晴转阴的拐点。
用真心对待无意义的叨扰,我们永远是无法拒绝别人的那个,永远是“老好人”“垃圾桶”。
也正因如此,许多人年纪轻轻的,便滋生出了拖延症、社恐障碍等疑难杂症。
幸好还有糊弄学。一朝进组,“弄弄子”身份达成,问题通通迎刃而解。所谓糊弄学,研究的便是如何把糊弄当做人生信条,不必较真,不必事事抬杠,要四两拨千斤,和周遭的一切耍太极。
可以把张艺兴当做一个案例。
他本就集一定的流量与实力于己身,依然要拼了命地强调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完美人设。
是,种下努力的因,更容易结出没有破绽的果,可惜它不讨喜。想想看,平庸的普罗大众多难才能在他身上找到一点点投射。
像《乘风破浪的姐姐》中高开低走,最终无缘成团位置的蓝盈莹,不也吃了“努力人设”的亏。
更何况,他们所努力的空间,或多或少已经受到“你知道ta有多努力吗”的毒侵。
于是后来,我们看到“极限男人帮”中几位眼瞅着就不太“完美”的哥哥教张艺兴,“不要胜负欲太强”“太努力了也会丢掉生活中的珍贵”。
而将建议听进去的年轻弟弟,学会在歌词里坦承自己的“累”与“不完美”,在节目中展现自己能力者以外的多面目,活了过来。
换句话说,糊弄,是原本在紧绷的生活中,在松弛一刻,成功射出的破局之箭;是在给我们要素过多的人生做减法,是极简生活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糊弄学修习者的每日任务
它叫我们不要像王建国,拖延了3天,还是要迎接那不希望到来的新一天,整日凝望着生活的深渊,无处伸冤。
它叫我们要像冠军王勉,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会逃避。
豆瓣网友@海边喝酸奶稍微总结了“糊弄学”的奥义:
反正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那就正好做到不好也不差,自己不痛苦,事情也能解决。
就算不是追求完美,认真去做也很累,最后患得患失,事情没做好,自己心情不好,得不偿失。
后来有人将他这番领悟,收纳进了自己的“生存技能”行囊中。
还看到知乎网友提问:“有什么类似糊弄学的学科?”问题下方的补充是:“或者是针对各种社会压力,各种挣扎求生,保存体面的方式方法技巧汇总……”
由此,可见糊弄学的必要性。
如何修炼成为糊弄学带师
(简易版)
修炼糊弄学,首先得形成十分糊弄的思维方式,即能糊弄的事,千万别当真了。
先举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糊弄学小组的组规,传闻是从别的组复制粘贴过来的。
再者,一心糊弄,却不掌握方式方法,也是不行的。像下面这种情况,略显尴尬,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与之相类似,“随便”“无所谓”“就这样吧”“算了吧”,这类看着就很糊弄的词组,往往无法达到糊弄的效果,反倒误伤和气。
优秀的文字回复该怎么糊弄呢?
慷慨的组员@梨分享了这个万能的糊弄句式——
用“感叹词+评价+感受”造句,可适用于线上线下,多场景聊天。就好比,如果同事突然跑来告诉你,常年难吃到咽不下去的食堂饭菜,今天突然改良了,你可以回:真的吗?这也太那个了吧!我鼓掌。
如今是emoji可以代替人说话的数字化时代了,以上这些文字,也可以用表情包来替代。
总百分百顺着对方的意思糊弄,容易让人看出破绽,于是此处有了进阶版。
输入法切换失误,不小心敲错了同音字,这些可爱的小失误,其实都是顶级的演技。丰富了对话框表面内容的同时,对方也会相信你是在认真聊天——还带自我校对呢!
很会举一反三的网友将糊弄学运用到了工作和生活当中,自己的难题解决了,同组成员也收获了不少快乐。
比如这篇“我是如何糊弄事业单位的工作的”,实则是帮助大家规避琐碎事务消耗时间,真正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办法。
有人从“糊弄学”延伸出“道歉论”,退一步是海阔天空,不是认怂。
有人假装自己是泰国人,成功堵上了推销人员的嘴;
有人被问到不想回答的问题,先回一句“好问题”,东扯西扯,这个问题就过去了;
有人用“来都来了”糊弄自己,成功治愈了拖延症;
有人靠随便糊弄来转移注意力,可以让自己快速变得冷静……
中华儿女多奇志,人人都在给这世界做捧哏,全员于谦化,坊间一派喜乐。
其中,在糊弄组获得普遍认可的,还数这两位糊弄大师。大家可以学习学习。
“想成为你”,伊能静——
“抽手于无形”,摩洛哥小王子——
王子的手,最是稍纵即逝。西方媒体还一度展开丰富想象:他是一位重度洁癖患者,还是在对王室传统和既定命运做出反叛?
这对亲吻者的反应速度与核心力量都是一种考验。
仔细对比前后两次握手,一个是极速逃遁,一个是快进快出,高下立判。
身材拔高不少后的王子,学会了主动出击,率先摆出友好且谦逊的姿态,在别人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之时,便迅速撤离危险地带。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算得上糊弄学的至高境界。
糊弄,接着糊弄
“糊弄组”的组规里,组长很有求生欲地加上了一句:“糊弄组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范畴,而有选择地糊弄。”
这说白了是句废话,大家都知道糊弄这事是有边界的,必然有事情永远不能糊弄。
与命运挂钩的考试,自然不能糊弄。
不然会发生这种,每个答案都挺“正确”,可一分都要不到的“冤案”。
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也不能糊弄。
一个患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人,来找你倾诉,难道你可以糊弄他一句“你不开心啊,我煮碗面给你吃啊”?
事实上,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都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也不乏用人生来贯彻糊弄学的人,只要他们坚信这世界可以按糊弄的逻辑进行,或自己可以亲手打造糊弄就行的一方世界,计划通。
这不,郭敬明在最近一档节目中的言论,一听就知道他是“老糊弄”了。
他先是将节目中代表演技高级别的“S卡”,私自解释成“student”“seed”“special”。
一番言论让自己披上“老师”的马甲,十分光辉,还有几分感人;接着用中英双语模式扰乱大家伙的头脑思维。他的最终目的,是将导演手中仅有的8张S卡,给到自己“直觉”不错的鲜肉男团成员。
而当李成儒对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行为提出质疑时,他的糊弄方式是把去年两人吵过的架翻出来再吵一遍。
相信无论是现场的人,还是手机屏幕这端的观众,都一时半会被糊弄得,想不明白“要允许不喜欢的东西存在”和“存在即合理”之间有何异同。
甚至还有公众号记者发现,郭敬明的糊弄本事,并非这两天速成的。
他曾在《锵锵三人行》上用一个摸鼻子的动作,加上“一堆没有关键词的东西”,规避掉敏感的抄袭话题;也曾用“时尚是个人兴趣爱好”,躲开了“拜金”这把刀。
用郭敬明糊弄的话来说,“存在即合理”,那他的糊弄也都是合理的。
当年,赵本山靠卖拐、卖车,忽悠,接着忽悠,连上了好几年春晚。按照这个套路,只要“糊弄,接着糊弄”,也没有人会揭穿这件皇帝的新衣。
在遇上无法解释的事情时,人们总喜欢告诉自己和他人,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或许也将证明郭敬明是对的,等鲜肉熬成了老戏骨,等郭敬明也来到李成儒的年纪,他们大概早不需要什么等级来证明自己。
这世界允许且放任糊弄存在,是赋予了我们一些躲开“无意义”事情的机会。可糊弄得多了,恐怕连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什么才是有意义的。
《11万人正在豆瓣学糊弄》,那個NG
《郭敬明,犟嘴了是不是?》,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演技综艺=烂片是这样诞生的》,萝严肃
《扯白||张艺兴的突围之路,到底在哪里?》,蓝小姐和黄小姐
✎作者 | 辛小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