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太和殿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前的龙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堪称中华第一殿,由于古时皇帝登基、册立皇后 、皇帝生辰、冬至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因此也是皇权的象征。
帝命式于九围,兹维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保言之,阙求阙宇。
匾额:建极绥猷
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太和殿
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
太和殿
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
太和殿髹金漆云龙纹宝座
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的是太和殿中陈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它设在大殿中央七层台阶的高台上,后方摆设着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它是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制作的,通高172.5厘米、宽158.5厘米、纵深79厘米。椅圈上共有13条金龙缠绕,其中最大的一条正龙昂首立于椅背的中央;椅面之下没有通常的椅子腿,而是一个须弥底座,在束腰的地方透雕双龙戏珠,满髹金漆。周围摆设象征太平有象的象驮宝瓶,象征君主贤明、群贤毕至的甪端,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以及焚香用的香炉、香筒。
建极绥猷
“建极绥猷”为乾隆皇帝御笔,是太和殿匾额上的四字,匾额在太和殿内。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是故宫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的维修时,故宫博物院专家依照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旧照片,历时一年,于2002年9月成功复制的。建极绥猷含义为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建极:典出《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建,立也。极,中也。孔安国传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周武王伐殷胜利,商纣王自焚。遭纣王囚禁的箕子(纣王叔父)重得自由。武王拜访箕子,请教天道,箕子为他讲解天地大法。“洪范”即“宏大的法则”。其中箕子讲述的第五条为“皇极”,意为人君为众民之主,当自己先建立宏大中正之道,然后教化人民。
绥猷:典出《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道,法则。商汤讨伐暴君桀,革除夏朝的王命,回到国都亳之后,将伐桀大义诰示天下,即作《汤诰》。此句意为天帝将善道赋予下民,使民有常性,那么能顺乎其道的则为天子。
太和殿联太和殿
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金砖是因其打造时所需的钱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烧炼这种砖的程序极为复杂,一块砖起码要炼上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