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育儿 / 正文

阴肖(音效)

时间:2022-04-16 20:10:06 浏览:44次 作者:走吧网 【我要投诉/侵权/举报 删除信息】

虚损之症,常阳虚有二,而阴虚有三。盖人禀天地之气,形肖天地,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也。夫阴者,精、血、津液也,为人生之本,形质之祖,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

阴虚有三:肺胃之阴,津液耗是也;心脾之阴,血脉虚是也;肝肾之阴,真精亏是也。三者之生化,津液生于气,清润以生之;血生于水谷,调补中州以化之;精生于味,非滋腻之品,不能填之。

其中尤以胃阴与肾阴为最重要,因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寓焉,真阴真阳本为无形,必藉有形之物质而资充。

胃为水谷之海,为后天之本,必水谷之精气旺,而后诸液与血方有生化之源。《经》谓:“阴精所奉其人寿。”“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盖以肾与胃为先后天之本,本厚而枝荣,木朽而枝枯,为物化之常。是以精血之不足,阴虚固为劳也。前人谓:“男子之劳,起于伤精;女子之劳,起于经闭;小儿之劳得于母胎。”此其大目。

然阴虚中有微、甚、极之分,微者为阴虚阳凑,清润可以理之;甚者为阴虚阳亢,非调补中气,滋养阴血不可;极者为本竭阴亡,阳无所附,则非大剂滋填固脱,养阴恋阳莫治。

此外诊治阴虚之证,还需审其阳气之盛与不盛,阴虚而阳盛者多损在形体;阴虚而阳亦衰,常病及神志。形神俱衰(亦即精、气俱衰者)多属难治。

阴虚阳凑

此津液内虚,不能调剂其阳,阳乃凑而乘阴,非为阳气特盛,唯阴不与平,阳乃不秘而凑盛耳。

盖其人素秉阴虚,阳火易动,蒸灼津液,精血不能营其百骸,而燥象频起,进而阳火迫急,伤血动血,而致吐衄,血去则阴愈虚;又或饮食暑热之外受,遏蔽清阳,不得宣通,阳乃怫郁,津液亦伤,温病阴虚诸症,多见此候。

本病多表现为肺胃津伤液耗证候,常有咽痛、干咳、胸痞、食少。其咳日甚而劳亦甚或痰黏而不易咳出。肢体倦怠,大便秘或溏,小便黄赤,亦有齿痛,齿衄者;亦有唇红,咯血,衄血者;甚或手足痿弛,下肢发冷而手足心反觉亢热,又有一种症缓而阴虚渐进者,先有不思饮食,继则出现吐衄、潮热不休,一切劳火见症。

本病脉象多见涩而微数,或寸关细滑而尺部细弱。舌质多红而呈现裂纹,苔薄微黄或舌净,少苔。

治宜甘寒清冽,甚则滋阴以配阳,略兼苦寒以坚阴。切忌滋燥助火,更忌误用引火归根。随症可选用清燥汤、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一贯煎、保阴煎、左归饮、滋荣养液汤等方。如其人胃气尚未过损,当以饮食调补之,所谓“补之以味也”。

阴肖(音效)

阴虚阳亢

所谓阴虚阳亢者,虚在肾阴,盛在肝阳也。原肝为肾用,必肾阴足而后肝气得和,自然气煦血濡;肾阴虚,肝乃燥亢,必气急血枯。若禀素肾中阴亏,阳必不秘,肝每易燥,不知清恬戢火,育阴潜阳,反加伐丧,以为阳盛体强,饮食房劳无度,忧喜忿怒不节,其体则外盛中虚,下虚上实,一或外感相触,或过劳气逆,则阳亢火起,内风煽作,致筋急神昏,一病难起。

其有年逾四十,真阴就衰,脾运亦不健而多痰湿;或则喜怒无常,火伤真气;或酒色肥甘,竭精增热,于是肾阴益损,龙相之火不藏,火动风生,遂激气血交并上冲,为尸厥,为暴厥。外走经络,则为痉,内侵膻中则为厥。

若中焦元真之精气犹存一线,则气得返而生;如中焦元真之精气不克支持,则气不得返,厥不回而死矣。所以痉之与厥,往往相连而至。

阴肖(音效)

本症在急剧发病时,主要表现一派阳亢症状,如面赤、唇红、气粗、息高,甚则痰壅昏厥,目定口呆,牙关紧闭,口渴(亦有口不渴者),身热,或有肢肿。脉象多弦紧(紧为紧硬之意),或洪盛,亦有沉伏不显者,细寻必有数意。舌赤苔多黄或腻而厚,或黑燥。

本证急剧者,先以潜阳镇逆法如镇肝息风汤、羚羊钩藤汤之类。如伴有痰闭者,必须速开其闭,继以清润、滋润,益阴以恋阳,切忌驱风散火,而助阳动阴,亦忌浓厚黏腻之品以滋长痰火。阴虚阳越此时肾中真阴虚极欲竭,阳气无根,阴欲下脱阳欲上脱,两不相维而相离决,故其势亦弱,不如阳亢之暴猛。

盖阳亢者,系肝阳旺盛,犹属于实,此则为肾阳浮越,纯属于虚。故亢阳能激气血上冲,此则不能御持气血而昏瞀,病状略同,病情迥异。

本证表现有头晕、心悸、苔黑灰,而舌嫩胖,面唇淡白无华,甚则神昏,面青而目合口张,疲乏,气促,声音低微而息有断续,舌短而强,手足逆冷,或冷汗淋漓,此阴竭而元阳式微也。亦有肢冷而颧赤者,或则口臭时有出血,口燥齿浮,面娇红而带白,是名“戴阳”。

本证宜急于滋阴纳阳,滋润兼补脾胃,以参附汤送下黑锡丹,继以肾气汤或坎炁潜龙汤加参、附、五味收敛浮越之阳。

阴虚阳冒

此乃精血内亏,阳气微盛,而非亢非越,必有外邪加之,致遏蔽清阳,不得宣通,而阴又内亏,不能助阳以解外,阳却孤冒于上,不得与阴相承,为阴阳两气不续,非纯实纯虚可比。

本证表现头汗出,身无汗,肢冷畏寒或无汗,脉象微弱。治宜清冽养阴,略兼和解,宜葱豉汤加玉竹、竹叶石膏汤等。

阴虚阳竭

此为肾中真阴真阳两衰,俱脱于下者。为精气内夺,与阴虚阳越略同而却异。阴虚阳越为阴阳两离,阴脱于下,阳浮于上,此则阴阳同脱于下,阳更式微,不能上行而浊阴反上溢弥漫也。

症见昏蒙无识,痰壅气弱,或喑不能言,痱不能动,久则语蹇,冷汗自出,舌必润滑淡白,脉多沉微欲绝;或口角流涎,口眼斜;或肢体偏废。

治宜益阴回阳,兼收敛元气而通调中焦。如地黄饮子加姜汁、竹沥,送服黑锡丹,待气稍静,急以人参加姜汁、童便。其喘满多汗者,用生脉散以摄之,然后再以济生肾气丸加黑锡丹15g,缓缓收功。

黄星楼(1901~1984),名杓,字星楼,以字行。祖籍镇江。青年时跟随镇江名医褚鹏飞学医。毕业后至如皋(如城)行医,以擅长内、妇科而著名。二十年代曾协同陈霭堂等创办《如皋医学报》,并出任主编。1936年受聘为中央国医院撰述员。曾于1958年兴办如城中医学校,同期受聘为江苏省第一期名老中医继承班教师。著作有《餐菊轩医辑》、《内科症治荟萃》等。1984年病逝。

本文摘自《黄星楼内科临证识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